[发明专利]一种水产品鲜活运输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142749.8 | 申请日: | 2018-0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79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 发明(设计)人: | 聂小宝;王克勤;董春涛;许振琨;房大宇;王瑾;张长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A01K63/02 | 分类号: | A01K63/02;A01K63/06;A01K63/04;B60P3/04;G05D27/02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张亮 |
| 地址: | 250103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产品 鲜活 运输车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产品鲜活运输车,运输车上设有控制运输箱内温度的温度控制装置、控制运输箱内湿度的湿度控制装置、控制运输箱内亮度的亮度调节装置、控制运输箱内氧气浓度的氧浓度控制装置、控制运输箱内压力的气压控制装置、监测暂养水箱内水质的水质控制装置和控制运输箱内各元器件运行的控制装置,可以通过控制装置人为设定运行参数,也可以设定自动模式,控制装置智能控制运行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品运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产品鲜活运输车。
背景技术
鲜活水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死亡后的水产品,其口感、营养价值均会下降,安全性降低。在运输过程中,很多水产品因为缺氧或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水产品的保活和远程运输历来就是一个难题,是制约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活鲜水产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水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发展水产品活体运输业具有重要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然而,我国鲜活水产活体运输技术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鲜活水产品冷链运输系统的建设尚处发展初级阶段,运输模式单一,存在能源浪费、环境污染、运输成本高、保活系统无法自控等诸多不足。单一模式中有水保活运输存在水质污染、无法及时调整水温和含氧量等问题;单一模式中无水保活运输无法保证氧气浓度、温度、环境湿度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制约了水产品物流业的规模化发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产品鲜活运输车,包括:运输车,运输车上设有发动机舱、驾驶室和运输箱,其特征在于:
运输车上设有控制运输箱内温度的温度控制装置、控制运输箱内湿度的湿度控制装置、控制运输箱内亮度的亮度调节装置、控制运输箱内氧气浓度的氧浓度控制装置、控制运输箱内压力的气压控制装置、监测暂养水箱内水质的水质控制装置和控制运输箱内各元器件运行的控制装置;
温度控制装置包括:温度检测装置、强制对流风冷器、吸收器、冷却水套、变频泵、蒸汽加热器、制热阀、第一制冷机、第一冷凝器、第二蒸发器、制冷阀、制热盘管、散热盘管和运输箱散热器;
发动机舱设有强制对流风冷器和发动机,吸收器设置于强制对流风冷器和发动机之间,冷却水套设置于发动机上,蒸汽加热器设置于发动机排气管上,运输箱前侧板上设有第一制冷机,第一制冷机上设有第一冷凝器;运输箱顶板上设有第一蒸发器和温度检测装置,运输箱底板上设有运输箱散热器;
吸收器出口通过变频泵与冷却水套进口连接,冷却水套出口与蒸汽加热器进口连接;蒸汽加热器出口通过制热阀与制热盘管进口连接,制热盘管出口与吸收器连接;蒸汽加热器出口还通过由强制对流风冷器降温后的输液管与第二蒸发器进口连接,第二蒸发器出口与吸收器连接;输液管上设有制冷阀;
冷却水套出口还通过制冷阀与制热盘管进口连接;
散热盘管与制热盘管匹配设置,散热盘管出口与运输箱散热器进口连接,运输箱散热器出口散热盘管进口连接;
运输箱散热器与第一制冷机连接;
控制装置包括:中控箱和触控面板;
中控箱设置于运输箱前侧板上,中控箱内设有微控制器;触控面板设置于驾驶室内;
微控制器分别与触控面板、温度检测装置、制热阀、制冷阀、第一制冷机和变频泵连接。
优选的,运输箱内设有暂养水箱,暂养水箱内设有分隔网和水温传感器;分隔网采用尼龙材料制作;暂养水箱与运输箱通过紧固锁扣连接;
水质控制装置包括:循环水箱、排水管、过滤器、水质传感器、循环水泵和循环水管
暂养水箱底板上设有排水管,排水管上设有排水孔;暂养水箱上设有循环水箱,循环水箱内进水口处设有过滤器;水质传感器设置于排水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27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