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公铁两用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117937.5 | 申请日: | 2018-0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20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9 |
| 发明(设计)人: | 杨修伟;张文明;杨珏;李小满;杨耀东;于子良;任坤华;薛龙昌;王奔;刘冲;刘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F1/00 | 分类号: | B60F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吴欢燕 |
| 地址: | 100067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行驶平台 驱动系统 轨道轮 公铁两用 履带轮 智能 履带驱动系统 升降旋转机构 转动式连接 交通设备 路基条件 上下轨道 旋转机构 智能控制 主体连接 自动切换 公铁 | ||
本发明涉及交通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公铁两用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其包括行驶平台主体以及分别与所述行驶平台主体连接的轨道轮驱动系统和履带驱动系统,所述行驶平台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升降旋转机构,所述轨道轮驱动系统或履带轮驱动系统中的一个通过旋转机构与所述行驶平台主体转动式连接,以使得所述履带驱动系统的底部高于或低于所述轨道轮驱动系统的底部,从而实现所述履带轮驱动系统和所述轨道轮驱动系统的切换。该公铁两用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能够自主实现轨道轮系统和履带轮系统的自动切换,从而使得该公铁两用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在多种路基条件下的快速公铁切换,实现智能控制下的快速上下轨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公铁两用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
背景技术
国内外公铁两用技术主要用于铁路牵引,其能够实现在铁路不同线路间的快速切换。国外以美国特拉莫比公司和德国梅赛德斯奔驰的乌尼莫克公铁两用车为代表,国内以哈尔滨铁路局内燃机械厂及大连铁丰联合技术有限公司的公铁两用车为代表。以上公铁两用行驶平台主要用于人工牵引作业,有一定机动性,铁路行驶速度偏低(20-30km/h),不适合快速救援及无人行驶平台应用。在公铁切换时主要依靠人工,如不能准确定位,还需多次重复对位,对位时间长,效率较低。而且,上述公铁两用行驶平台主要在平交路口进行切换,在轨道其它位置的线路环境基本不能顺利切换。此外,其驾驶方式都是通过人工驾驶的方式进行工作,然而人工驾驶时,对于不同弯道等环境限速条件无法精确控制,容易倾覆,可靠性很低,所以这种公铁两用行驶平台在铁路上行驶时是严格限速的,一般限速在45km/h以内,日常使用多在30km/h以内。此外,公铁两用行驶平台较重,在公路轮胎行驶条件下,不能搭载较重的设备。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公铁两用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旨在实现公铁两用车的顺利切换。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公铁两用智能多功能行驶平台,其包括行驶平台主体以及分别与所述行驶平台主体连接的轨道轮驱动系统和履带驱动系统,所述行驶平台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升降旋转机构,所述轨道轮驱动系统或履带轮驱动系统中的一个通过旋转机构与所述行驶平台主体转动式连接,以使得所述履带驱动系统的底部高于或低于所述轨道轮驱动系统的底部,从而实现所述履带轮驱动系统和所述轨道轮驱动系统的切换。
其中,所述轨道轮驱动系统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行驶平台主体的前后前端的前轨道轮驱动单元和后轨道轮驱动单元,且所述前轨道轮驱动单元和所述后轨道轮驱动单元均包括两个轨道轮以及分别与两个轨道轮连接的连接轴,每根连接轴均与一个所述旋转机构连接。
其中,所述旋转机构为旋转活塞缸。
其中,所述旋转活塞缸包括与所述行驶平台主体连接的缸体、位于所述缸体内的转轴、与所述缸体连接的止动块,以及与所述转轴连接的叶片,其中所述叶片与连接轴连接。
其中,所述旋转活塞缸的最大旋转角度为180°,当所述旋转活塞缸位于最大旋转角度时,所述履带驱动系统的底部高于所述轨道轮系统的底部,当所述旋转活塞缸的旋转角度为0°时,所述履带驱动系统的底部低于所述轨道轮系统的底部。
其中,所述升降旋转机构包括旋转缸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旋转缸体内的升降活塞缸,所述旋转缸体的中部设置有径向向外凸出的环状凹槽,所述环状凹槽与所述升降活塞缸的升降缸体侧壁之间形成密闭的腔体,且所述环状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径向向内延伸的活塞部,所述活塞部与所述升降缸体侧壁形成动密封,所述升降缸体侧壁上设置有径向向外延伸并能够与所述活塞部配合用于对所述活塞部进行限位的止动部,所述止动部与所述环状凹槽形成动密封,所述升降旋转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止动部用于向所述止动部的两侧注入液压油或高压气体的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179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