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组合剪力墙及其与钢梁、楼板的连接构造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97273.0 | 申请日: | 201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3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刘翔;潘乃和;曹大燕;徐其功;苍久山;李俞谕;陈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56 | 分类号: | E04B2/56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李海波;尤健雄 |
地址: | 5105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剪力墙 连接构造 钢梁 装配式 剪力墙 楼板 边缘构件 施工现场 钢结构 混凝土 混凝土浇筑 现浇混凝土 钢管管腔 抗侧刚度 抗压性能 连接节点 模板搭建 双层钢板 现场施工 占用空间 钢量 墙体 施工 浇筑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组合剪力墙及其与钢梁、楼板的连接构造,通过浇筑于边缘构件的钢管管腔中的现浇混凝土实现边缘构件与墙体之间的连接,该连接构造简单、可靠,能够保证剪力墙的现场施工质量,并且,可充分发挥混凝土和钢结构各自的优势,即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和钢结构的施工方便,确保了装配式组合剪力墙具有很好的抗侧刚度,相对于现有的双层钢板组合剪力墙,本发明可节省50%以上的用钢量,并能够减少在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浇筑量、减少在施工现场的模板搭建量,以加快剪力墙的施工速度并减少工人使用量。剪力墙与钢梁的连接构造,利用连接节点构件实现了钢梁与装配式组合剪力墙的连接,能够节省连接构造的占用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配式组合剪力墙及其与钢梁、楼板的连接构造,属于建筑结构装配式结构体系领域,可广泛应用于高层住宅、公寓、办公楼,酒店等民用建筑。
背景技术
钢结构建筑企业是建筑产业化、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目前建筑行业普遍采用的装配式高层住宅结构体系有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预制装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双层钢板组合剪力墙等。前二者均需现场支模,浇铸混凝土;需等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拆模,工期较长;现场粉尘多、用水用电量大,与国家推行的绿色建筑的大方向不甚相符。且预制混凝土剪力墙重量大,运输、安装较困难;双层钢板组合剪力墙钢材用量大,现场焊接量大,造价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装配式组合剪力墙及其与钢梁、楼板的连接构造。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装配式组合剪力墙,设有至少两根边缘构件和若干面墙体,每一面所述墙体均连接在相邻两根所述边缘构件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构件与墙体的连接方式为:所述边缘构件由竖向延伸的钢管和浇筑在所述钢管管腔中的现浇混凝土构成,且所述钢管用于与所述墙体相连接的连接面开有多个通孔,各个所述通孔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所述墙体为预制的钢筋混凝土墙,且该钢筋混凝土墙的多组水平钢筋预留有钢筋头,每一个所述钢筋头均从所述墙体用于与所述边缘构件相连接的连接面伸出至所述墙体的混凝土部分之外;所述边缘构件的连接面与所述墙体的连接面相紧贴,且所述边缘构件的两个侧面与所述墙体的两侧墙面接近于平齐,并且,所述边缘构件的每一个通孔至少对应于所述墙体的一个钢筋头,所述墙体的每一个钢筋头均在所述现浇混凝土浇筑前通过对应的通孔伸入到所述边缘构件的钢管管腔中,使得各个所述钢筋头埋于所述边缘构件的现浇混凝土中。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墙体的连接面预留多个边缘凹腔,各个所述边缘凹腔与所述边缘构件的各个通孔的数量和位置相对应,且相邻两个所述边缘凹腔之间通过凹槽相连通,使得所述现浇混凝土浇筑到所述钢管管腔中时能够通过所述边缘构件的各个通孔流入到对应的边缘凹腔。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边缘构件的钢管横截面一字型、L型、T 型和十字型中的一种。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边缘构件的钢管管腔内设有若干块分隔钢板,以将所述钢管的管腔分隔为多个竖向延伸的管腔。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装配式组合剪力墙对应每一根所述边缘构件设有一组竖向锚固钢筋,该竖向锚固钢筋在所述现浇混凝土浇筑前伸入对应边缘构件的钢管管腔中,使得该竖向锚固钢筋埋于对应边缘构件的现浇混凝土中。
一种装配式组合剪力墙与钢梁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构造由钢梁、连接节点构件和上述装配式组合剪力墙连接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972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