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乘式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780050441.4 | 申请日: | 2017-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426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 发明(设计)人: | 宫地一好;牧田昇司;千叶良平;饭田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F.C.C. |
| 主分类号: | F16H61/28 | 分类号: | F16H61/28;B62M7/02;B62M11/06;F16H63/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4 | 代理人: | 刘俊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跨乘式 车辆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乘式车辆,其不降低引擎的冷却效率同时不易受到来自引擎的热影响,且换档致动器的配置时的朝向、大小及形状等的构成的自由度高。跨乘式车辆(100)具备:引擎(120),其具有汽缸块(120a)、汽缸头(120b)及头盖(120c),同时在汽缸块(120a)的下方具有曲轴箱(123)。又,跨乘式车辆(100)具备:换档鼓驱动单元(140),其用以旋转换档鼓(136),而换档鼓(136)为变更变速器(132)中的齿轮列(133)。换档鼓驱动单元(140)具备由电动机所形成的换档致动器(141)与减速机(142),并通过收纳减速机(142)的单元箱(146)而组装在汽缸块(120a)的下方的曲轴箱(123)的前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乘式车辆,为具备换档致动器的自动二轮车,该换档致动器用以变更变速器的齿轮列。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以跨坐在坐垫的状态来乘坐并驾驶的自动二轮车为代表的跨乘式车辆中,为了将引擎(原动机)所产生的驱动力传达至驱动轮,设有动力传送装置。动力传送装置为如后述的机械装置且主要由离合器与变速器所构成:一边对引擎的曲轴做连接及断开,一边将此曲轴的旋转数做变速同时传达至驱动轮。
在此,离合器为如后述的机械装置:一边对引擎的曲轴做连接及断开,一边将所述曲轴的旋转驱动力传达至变速器侧。又,所谓变速器为如后述的机械装置:将引擎的曲轴的旋转数通过由多个齿轮的组合所构成的多个变速段做变速,并传达至驱动轮侧。
在此情况,变速器构成为:通过由电动机所形成的换档致动器的旋转驱动力,变更所述多个变速段。举例而言,在下述专利文献1、2公开了一种跨乘式车辆,其为在引擎的汽缸块的附近设有换档致动器的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87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4/0093974号说明书
然而,在记载于上述专利文献1的跨乘式车辆中,因为换档致动器配置在引擎的汽缸的后方,也就是配置在曲轴与枢轴之间,所以有如后述的问题:配置空间的余量较少,能配置的换档致动器的朝向、大小及形状受到限制,同时容易受到来自汽缸的热影响。
又,在记载于上述专利文献1的跨乘式车辆中,因为换档致动器配置在引擎的汽缸的前方,所以有如后述的问题:在停车时容易受到来自汽缸的热影响,同时在行驶时会阻碍从前方流向汽缸的空气流而降低冷却效率。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乘式车辆,其不降低引擎的冷却效率同时不易受到来自引擎的热影响,且换档致动器的配置时的朝向、大小及形状等的构成的自由度高。
发明内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跨乘式车辆,具备:引擎,设在前轮与后轮之间并通过燃料的燃烧而产生驱动力;汽缸块,构成引擎的一部分;曲轴箱,设在汽缸块的下方;变速器,将引擎的驱动力通过多个齿轮列而对旋转速度进行变速,该多个齿轮列构成变速比彼此相异的多个变速段;以及换档致动器,用以旋转换档鼓,该换档鼓变更变速器中的齿轮列;其中,换档致动器配置在汽缸块的下方且配置在曲轴箱的前方。
在此情况,换档致动器为包含如后述的情况:换档致动器自身直接被曲轴箱或车架等的支撑构件所支撑的情况;换档致动器通过对旋转驱动力做减速的减速机而被曲轴箱或车架等的支撑构件所支撑的情况,或者换档致动器通过内包有减速机并支撑换档致动器的单元箱而被曲轴箱或车架等的支撑构件所支撑的情况。
若根据像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特点,跨乘式车辆因为换档致动器配置在汽缸块的下方、曲轴箱的前方,所以能防止换档致动器降低引擎的冷却效率同时不易受到来自引擎的热影响,且能提高换档致动器在配置时的朝向、大小及形状等的构成的自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F.C.C.,未经株式会社F.C.C.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04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激光焊接接头的制造方法及激光焊接接头
- 下一篇:改进的轮廓恒定的铣刀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