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膜材料的嵌件成型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80019542.5 | 申请日: | 2017-03-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153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 发明(设计)人: | 松尾高幸;山田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9C45/14 | 分类号: | B29C45/14;B29C45/26;B29L9/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刘煜 |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 材料 成型 方法 及其 装置 | ||
一种薄膜材料的嵌件成型方法,在具有装饰部的薄膜材料的表面形成透明树脂层,并在背面形成基材树脂层,所述薄膜材料的嵌件成型方法包括:中间体形成工序,其形成第一中间体,该第一中间体在所述薄膜材料的最终形状的外周端附近部具有向放射方向外侧延伸的缘部;透明树脂层形成工序,其形成第二中间体,该第二中间体在所述缘部被固定住的第一中间体的表面通过注塑成型而具有透明树脂层;以及基材树脂层形成工序,其形成嵌件成型件,该嵌件成型件在所述第二中间体的背面通过注塑成型而具有将所述缘部的放射方向外侧端部的表面覆盖住的基材树脂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具有装饰部的薄膜材料的表面形成透明树脂层并在背面形成基材树脂层的薄膜材料的嵌件成型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为了提高车辆的内外饰件和家电产品等树脂成型件的装饰性,通过嵌件成型法将具有装饰部的薄膜材料贴合到透明树脂层或基材树脂层上而成的一体件得到实际应用。
将薄膜材料贴合到基材树脂层等上的方法采用以下方法:将具有装饰部且装饰部通过图案或凹凸形状被加饰(预成型)的薄膜材料布置到注塑成型模具的空腔内之后,将基材树脂层等的材料即熔融树脂材料注入空腔内,由此通过热熔接将薄膜材料与基材树脂层等接合起来。
近年来,为了进行测量车间距离或与障碍物之间的间隔距离等的驾驶辅助,一般在前格栅的后方设置电波雷达装置(例如,毫米波雷达装置等)。
车标是具有装饰部的外饰件,因为被固定在车身前端的前格栅中央部分上,所以车标占据与电波雷达装置发射出的雷达波的行进路径重合的位置。于是,有人提出一种车标(车辆用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该车标具有允许雷达波穿透的特性。
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包括:赋形工序,其使装饰部形成为凹凸形状,并对蒸镀有金属膜的薄膜材料赋予形状;加饰体形成工序,其将所述薄膜材料成型成最终外形形状,来形成加饰体;透明树脂层形成工序,其在加饰体的表面通过注塑工序形成透明树脂层;以及基材树脂层形成工序,其在加饰体的背面通过注塑工序形成基材树脂层。
这样一来,就制造出由薄膜材料、透明树脂层和基材树脂层这三层结构构成的车标。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0-1110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就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电波穿透罩的制造方法而言,因为在薄膜材料的表面和背面通过注塑成型依次形成透明树脂层和基材树脂层之后,不需要对整体进行成型(裁断)来修整成最终产品的外形形状的这一制造工序,所以制造工序得到简化。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虽然有在最终工序即基材树脂层形成工序之后不需要对外形形状进行修整而能够简化制造工序的优点,但如下述,可能无法充分提高基材树脂层形成工序后的最终产品(嵌件成型件)的美观度。
首先,第一,形成装饰部的薄膜材料可能产生褶皱。
考虑到在透明树脂层形成工序结束后,残留在浇口内的熔融树脂固化而形成浇口树脂固形物,除去浇口树脂固形物后会产生除去痕迹,于是往往倾向于采用侧浇口式模具,即:在空腔上的避开装饰面的侧部位置布置浇口,从空腔的旁侧向空腔内注入熔融树脂材料。
因此,在侧浇口内沿与薄膜材料的面平行的方向流动的熔融透明树脂材料的流动压力会对布置在模具上的薄膜材料产生剪切方向上的力,这成为薄膜材料从规定位置产生移动的主要原因。
第二,在最终产品的外周侧面上可能露出薄膜材料的端部。
在薄膜材料的表面和背面,分别通过注塑成型以夹住薄膜材料的状态形成透明树脂层和基材树脂层。
因此,在最终产品的外周侧面上,能看到在透明树脂层与基材树脂层之间存在未形成装饰部的薄膜材料端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195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