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将多泥沙河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渗流井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09281.0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630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马思锦;畅俊斌;张兴勤;张金刚;王俊杰;吴广涛;黄战旗;时涛;鲁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地矿九0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
主分类号: | E03B3/10 | 分类号: | E03B3/10;E03B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69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竖井 平巷 硐室 河流 基岩 本实用新型 泥沙河水 渗流井 河床 地下水 成辐射状 间距设置 连接位置 一端设置 沉淀池 冲积层 辐射孔 主平巷 取水 渗流 转化 串联 连通 泥沙 补给 储存 穿过 保证 | ||
1.一种将多泥沙河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渗流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开设在河流(12)附近的竖井(1)以及与竖井(1)相连通的平巷(2);所述竖井(1)由地面穿过河流天然冲积层(10)到基岩(13)内;所述平巷(2)开设在基岩(13)内,并由竖井(1)处通向河流(12)底部;所述平巷(2)一端与竖井(1)连通,另一端设置有硐室(3),所述硐室(3)朝河流(12)方向开设有若干成辐射状分布的辐射孔(4);所述竖井的底部,于所述平巷(2)连接位置的下方设置有用以储存泥沙的沉淀池(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多泥沙河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渗流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孔(4)向上穿出基岩(13)至河流天然冲积层(10)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多泥沙河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渗流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1)内设置有水泵(7)以及与水泵(7)连接的出水管(6);竖井(1)的上端出口处设置有防洪圈(8)和施工平台(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多泥沙河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渗流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巷(2)与竖井(1)连接的一端低于设置硐室(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多泥沙河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渗流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巷(2)包括与竖井(1)连通、且向河流(12)下方延伸的主平巷(2A),以及与主平巷(2A)连通分别向河流上下游延伸的第一支巷(2.1)和第二支巷(2.2);所述第一支巷(2.1)和第二支巷(2.2)上分别设置有多个硐室(3),每个硐室(3)开设有多个辐射孔(4)。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将多泥沙河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渗流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1)由主筋(1.1)、副筋(1.2)和钢筋砼(1.3)并浇注水泥形成多层结构的井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多泥沙河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渗流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巷(2)和硐室(3)的横截面均为拱门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多泥沙河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渗流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孔(4)向硐室(3)出水的一端设置有单向阀(3.8),辐射孔(4)的另一端为进水端,进水端设置有能够防止大量泥沙进入孔内的滤水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将多泥沙河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渗流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孔(4)包括孔壁管(3.3),所述滤水装置安装在孔壁管(3.3)的进水端;所述滤水装置包括与孔壁管(3.3)连接的滤水管(3.4),在滤水管(3.4)的外端通过管靴(3.5)连接有滤水管帽(3.6),在滤水管帽(3.6)的内壁设置有用以与钻杆固定的钻杆卡口(3.7)。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将多泥沙河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渗流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壁管(3.3)的出水端通过预埋渗流孔底座管(3.2)固定在硐室壁支护混凝土(3.1)的开孔内;所述滤水管(3.4)和滤水管帽(3.6)的周壁上开设有若干渗水孔;所述滤水管帽(3.6)为锥桶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地矿九0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未经陕西地矿九0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0928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升降取水装置
- 下一篇:制冷系统中带防腐防菌功能的铝箔及空气制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