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膜电组合水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722689.4 | 申请日: | 2017-1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592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 发明(设计)人: | 李培根;谢孟伟;纪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鲁抗中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于晓晓 | 
| 地址: | 272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预处理池 中间水池 反应池 本实用新型 超滤膜元件 水处理装置 电极板 溢流口 膜电 离子交换设备 超滤水出口 有机物污染 真空泵连接 纯水生产 低压电源 周期换向 反渗透 加药口 进水口 超滤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膜电组合水处理装置,包括预处理池、中间水池和反应池,预处理池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加药口,预处理池与中间水池之间设置有预处理池溢流口,中间水池与反应池之间设置有中间水池溢流口;反应池内设置有超滤膜元件,超滤水出口与真空泵连接,超滤膜元件之间设置有电极板,电极板与周期换向的低压电源相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目前纯水生产过程中,超滤、反渗透和离子交换设备受有机物污染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膜电组合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纯水制备都要用到反渗透或者离子交换树脂,这两种装置都不具有抗有机物污染的性能,受到污染后制水能力均会出现下降的情况,需要通过化学反洗,才能恢复其活性。并且这两种装置对于水中的有机物都没有分解的功能。如何针对含有一定量有机物的含盐水质处理设计一种新型的处理装置是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膜电组合水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目前纯水生产过程中,超滤、反渗透和离子交换设备受有机物污染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膜电组合水处理装置技术方案为,包括预处理池、中间水池和反应池,预处理池上设置有进水口和用于投放絮凝剂和/或助凝剂的加药口,预处理池与中间水池之间设置有预处理池溢流口,中间水池与反应池之间设置有中间水池溢流口;反应池内设置有超滤膜元件,超滤水出口与真空泵连接,超滤膜元件之间设置有电极板,电极板与周期换向的低压电源相连接,与电源正极连接的为阳极电极板,与电源负极连接的为阴极电极板,阳极电池板和阴极电池板交替分布,每个超滤膜元件都位于一个阳极电极板和一个阴极电极板正中间的垂直面内。
所述超滤膜元件为两个以上。
两极电极板之间的液体内部的阴阳离子,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两极正中间的垂直面内,相对而言阴阳离子最少。纯净的水经过跨膜运动,抽吸出反应池,随运行时间的增加,反应池内的水质一步步被浓缩,就产生浓水的富集,就需要排出反应池一部分。
反应池底部设置有集水坑,集水坑底部设置有排污管。可以采用重力流(排污管上设置阀门),也可以采用泵抽吸的方式,进行排污。
预处理池上的进水口位于预处理池一侧上部,进水口高于预处理池溢流口高度,预处理池一侧还设置有通往预处理池内的曝气管,加药口位于预处理池顶部。
中间水池溢流口低于预处理池溢流口高度。
反应池底部设置有回流管,回流管与预处理池进水口连接。
电极板采用碳钢电极板。
预处理池主要是利用水质与絮凝剂、助凝剂等发生絮凝反应,将水中的悬浮物去除一部分,然后通过溢流进入中间水池。经过中间水池的进一步沉淀,再溢流进入反应池。电极板与具备周期换向的低压电源相连接,能够保证电压可以在10—30V之间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装置能够解决目前纯水生产过程中,超滤、反渗透和离子交换设备受有机物污染的问题。
水经过混凝沉降后,进入反应池,有机物在金属阳极周围发生氧化反应而讲解,还原性物质在金属阴极周围发生还原反应,水中盐分的正离子向阴极移动,负离子向阳极移动,两极板中间部分基本上没有离子态粒子,再进一步进过超滤膜的过滤,能够制取含盐量相对较低的纯水。产生的浓水经过回流进入前段混凝沉淀阶段,继续进行处理,运行一段时间后,若发现产水电导增加10%时,则需要排除反应池内的部分浓水,直到电导下降到原有水平,停止排污继续制水。
回流管的设置可以充分节约用水,降低制水过程中的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鲁抗中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鲁抗中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226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