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电网电池储能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417569.3 | 申请日: | 2017-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100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 发明(设计)人: | 赵璇琦;吴陈林;汪琳阁;曹莉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2J3/38 |
| 代理公司: | 杭州云睿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54 | 代理人: | 张骁敏 |
| 地址: | 221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电模块 电池储能系统 风能发电装置 光伏发电装置 电流检测器 电压检测器 功率控制器 柴油发电 微电网 热能发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 储能系统 内部设置 装置结构 监控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微电网电池储能系统,包括发电模块,所述发电模块内部设置有光伏发电装置,所述光伏发电装置下方设置有风能发电装置,所述风能发电装置下方设置有柴油发电装置,所述柴油发电装置下方设置有热能发电装置,所述发电模块一侧设置有双向DC‑DC变换器,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一侧设置有主网,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下方设置有双向AC‑DC变换器,所述双向AC‑DC变换器下方设置有电流检测器,所述电流检测器一侧设置有电压检测器,所述电压检测器下方设置有功率控制器,所述功率控制器下方设置有储能系统控制监控部分;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电网电池储能系统,具体是通过电力能源的有效使用降低污染节能的系统领域。
背景技术
微电网的提出旨在实现分布式电源的灵活、高效应用,解决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分布式电源并网问题。开发和延伸微电网能够充分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的高可靠供给,是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一种有效方式,使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过渡,微电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相关负荷和监控、保护装置汇集而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微电网中的电源多为容量较小的分布式电源,即含有电力电子接口的小型机组,包括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光伏电池、小型风力发电机组以及超级电容、飞轮及蓄电池等储能装置。它们接在用户侧,具有成本低、电压低以及污染小等特点,但是现有技术过度依赖能源,造成现如今的能源匮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微电网电池储能系统,节能稳定,使用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微电网电池储能系统,包括控制器,包括发电模块,所述发电模块内部设置有光伏发电装置,所述光伏发电装置下方设置有风能发电装置,所述风能发电装置下方设置有柴油发电装置,所述柴油发电装置下方设置有热能发电装置,所述发电模块一侧设置有双向DC-DC变换器,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一侧设置有主网,所述双向DC-DC变换器下方设置有双向AC-DC变换器,所述双向AC-DC变换器下方设置有电流检测器所述电流检测器一侧设置有电压检测器,所述电压检测器下方设置有功率控制器,所述功率控制器下方设置有储能系统控制监控部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主网与所述双向DC-DC交换器通过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光伏发电装置、所述风能发电装置、所述柴油发电装置、所述热能发电装置与所述双向DC-DC交换器通过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双向AC-DC交换器与所述电流检测器、所述电压检测器通过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流检测器、所述电压检测器与所述功率控制器通过多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功率控制器与所述储能系统控制监控部分通过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能源利用率高效,是以分布式发电为基础,在用户测实现电能负荷和电能质量管理的小型模块化、分散式的供能网络,能实现内部电源和负荷的一体化运行并通过和主电网的协调控制,可平滑接入主网或独立自治运行,满足用户对分布式电源接入、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双向DC-DC变换器与双向DC-AC变换器及其储能系统控制监控部分。储能系统控制监控部分在其控制下于孤网模式进行放电,为微电网提供稳定的电压和频率支持,并网模式下进行充电储存能量,亦可与主网并网运行且具备特定控制;克服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影响;减少大规模新能源介入对电力系统的冲击,并离网运行,且可无缝切换;可实现集成光伏最大功率点跟踪、储能充放电和逆变控制,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175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储能式动力电池模拟电源结构
- 下一篇:一种余热发电并入总降电网的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