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无人机的拍摄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415129.4 | 申请日: | 2017-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957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 发明(设计)人: | 陈冲;陈静;葛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开天眼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C11/02 | 分类号: | G01C11/02;G05D3/12;G06K17/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睿之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96 | 代理人: | 陈琛 |
| 地址: | 210032 江苏省南京市高新开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无人机 拍摄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无人机的拍摄系统,包括无人机、地面控制站、图像传输单元、数据传输单元、RFID标签;无人机飞行平台上搭载有控制器、RFID阅读单元、数据传输单元的无人机端、机载相机图像传输单元的无人机端;地面控制站包括无人机控制接口、云台控制接口;RFID标签粘贴于野生动物的身上;RFID阅读单元用于识别RFID标签,并将识别结果发送至控制器。本实用新型通过无人机上搭载的RFID阅读单元识别野生动物身上的RFID标签,识别成功后机载相机才打开进行拍摄,然后把有效影像资料发送至地面控制站;提高了无人机平台拍摄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提高了拍摄过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降低了人工工作负担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无人机的拍摄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利用无人机搭载拍摄装置进行航拍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在警用、城市管理、农业、地质、气象、电力、抢险救灾、视频拍摄等行业的无人机拍摄技术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但在目前的无人机航拍领域,对于无人机起飞后拍摄装置的工作若由人工控制,为了保证拍摄的完整性就要在无人机达到拍摄对象前开启,在无人机离开拍摄对象后关闭,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拍摄观察,而且还需要对所拍摄文件中的与拍摄对象无关部分进行剪辑等处理,增加了人力工作负担。尤其在野生动物研究领域,利用无人机进行追踪并拍摄影像资料用作科学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无人机的拍摄系统,能够通过RFID技术自动对野生动物进行识别和拍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无人机的拍摄系统,包括无人机、地面控制站、图像传输单元、数据传输单元、RFID标签;所述图像传输单元包括地面端和无人机端;所述数据传输单元包括地面端和无人机端;所述无人机包括无人机飞行平台,所述无人机飞行平台上搭载有控制器、RFID阅读单元、数据传输单元的无人机端、机载云台、图像传输单元的无人机端;所述机载云台搭载有机载相机;所述地面控制站包括无人机控制接口、云台控制接口;所述数据传输单元的地面端连接无人机控制接口;所述图像传输单元的地面端连接云台控制接口;所述机载云台、控制器通过数据线分别连接数据传输单元的无人机端,通过数据传输单元将机载云台的状态数据和无人机飞行状态数据分别发送至地面控制站;所述数据传输单元的无人机端分别通过控制线连接无人机飞行平台、机载云台,向控制器、机载云台发送地面控制站发出的控制信号;所述RFID标签粘贴于野生动物的身上;所述RFID阅读单元用于识别RFID标签,并将识别结果发送至控制器。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无人机上搭载的RFID阅读单元识别野生动物身上的RFID标签,识别成功后机载相机才打开进行拍摄,然后把有效影像资料发送至地面控制站;提高了无人机平台拍摄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提高了拍摄过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降低了人工工作负担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工作过程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开天眼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开天眼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151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