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冲击钻冲击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300827.X | 申请日: | 2017-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053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 发明(设计)人: | 赵鹏;田红霞;马方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威达粉末冶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B45/16 | 分类号: | B23B45/16;B25D16/00 |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37202 | 代理人: | 于涛 |
| 地址: | 2642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冲击钻 冲击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钻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冲击钻冲击机构。
背景技术
冲击钻是电钻类产品中在进行钻孔作业时经常用到的一种产品,主要适用于在混凝土地板、墙壁、砖块、石料、木板和多层材料上进行冲击打孔,现有的冲击钻具备旋转和带冲击的旋转两种功能,即现有的冲击钻在使用时不单单能进行钻的功能,同时在钻的同时也可以具备锤击的效果,目前冲击钻的冲击机构主要由尼龙机壳、动冲击齿、静冲击齿、滚动轴承和输出轴组成,所述静冲击齿和滚动轴承镶嵌于尼龙机壳内,所述输出轴穿过静冲击齿和滚动轴承与尼龙机壳外部的夹头连接,所述动冲击齿设置于输出轴上与静冲击齿相配合的位置,动冲击齿与输出轴过盈配合,随输出轴一起转动,当冲击钻未开启冲击功能时,动冲击齿和静冲击齿分离,输出轴带动夹头进行旋转功能,当冲击钻开启冲击功能时,动冲击齿和静冲击齿不停的做分开、啮合的动作,通过动冲击齿和静冲击齿的配合使动冲击齿对输出轴产生一个间断的反作用力,继而对夹头产生一个冲击力,实现带冲击的旋转功能,这种传统结构有一个缺点,就是当机器调至电钻档、开启冲击功能时,输出轴与滚动轴承产生相对运动,输出轴与滚动轴承内圈间处于一种滑动摩擦的状态,长时间运转时,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传递给尼龙机壳,导致尼龙机壳发热变软,强度降低,尼龙机壳对滚动轴承的预紧力会减小,从而导致滚动轴承会产生径向晃动,影响工作精度,而且当输出轴与滚动轴承内圈间缺少润滑油时,会导致输出轴或滚动轴承内圈磨损,配合间隙加大,进一步影响整机精度,目前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有一种设计是在滚动轴承与尼龙机壳之间增加一个支撑零件充当轴承座,将支撑零件镶嵌在机壳上,轴承再压配到支撑零件中,靠镶嵌来增大预紧力,但这种设计方式添加了额外的支撑零件,造成装配时间增长以及整机成本的提高,不符合目前市场对产品轻型化小型化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冲击钻冲击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冲击钻冲击机构,包括尼龙机壳、动冲击齿、静冲击齿、滚动轴承和输出轴,所述静冲击齿镶嵌于尼龙机壳内,所述输出轴的一端与动力机构相连接,另一端穿过静冲击齿和滚动轴承的中心通孔与尼龙机壳外部的夹头连接,所述动冲击齿设置于输出轴上与静冲击齿相配合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冲击齿的棘齿侧设有轴承保护套,轴承保护套镶嵌于尼龙机壳内,轴承保护套的内径大于动冲击齿的外径,轴承保护套的一端与静冲击齿固定连接,另一端呈开口状,轴承保护套的开口端设有呈环形的轴承滑动槽,所述滚动轴承设置于轴承滑动槽内,所述轴承滑动槽的直径大于滚动轴承的直径,轴承滑动槽的长度大于滚动轴承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轴承滑动槽的长度为滚动轴承宽度的1.5倍到3倍。
本实用新型所述轴承保护套的内径不小于动冲击齿外径的1.1倍。
本实用新型在冲击的过程中,由于滚动轴承的外圈轴承滑动槽间隙配合,滚动轴承的内圈与输出轴过盈配合,因此滚动轴承的外圈与轴承滑动槽会发生相对滑动,产生滑动摩擦,但是由于静冲击齿与尼龙机壳接触面积大,散热快,因此尼龙机壳不会在受热时出现因预紧力减小而导致静冲击齿脱出或转动的情况,同时也避免了输出轴或滚动轴承内圈由于磨损导致它们之间的配合间隙加大的情况,可以有效的保证冲击钻的功能和精度,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冲击钻冲击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 是图2静冲击齿和轴承保护套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一种冲击钻冲击机构,包括尼龙机壳1、动冲击齿2、静冲击齿3、滚动轴承4和输出轴5,所述静冲击齿3镶嵌于尼龙机壳1内,所述输出轴5的一端与动力机构相连接,另一端穿过静冲击齿3和滚动轴承4的中心通孔与尼龙机壳1外部的夹头连接,所述动冲击齿2设置于输出轴5上与静冲击齿3相配合的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冲击齿3的棘齿6侧设有轴承保护套7,轴承保护套7镶嵌于尼龙机壳1内,轴承保护套7的内径大于动冲击齿2的外径,所述轴承保护套7的内径不小于动冲击齿2外径的1.1倍,轴承保护套7的一端与静冲击齿3固定连接,另一端呈开口状,轴承保护套7内靠近静冲击齿3的一端与输出轴5相配合形成动冲击齿通道8,使动冲击齿2在动冲击齿通道8内随输出轴5运动,轴承保护套7的开口端设有呈环形的轴承滑动槽9,所述滚动轴承4设置于轴承滑动槽9内,所述轴承滑动槽9的直径大于滚动轴承4的直径,使轴承滑动槽9与滚动轴承4的外圈间隙配合,轴承滑动槽9的长度大于滚动轴承4的宽度,所述轴承滑动槽9的长度为滚动轴承4宽度的1.5倍到3倍,使滚动轴承4可在轴承滑动槽9内相对滑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轴承保护套7和静冲击齿3设置为一体,所述静冲击齿3的厚度为5-7mm,静冲击齿3的中心通孔直径为8-12mm,本实用新型在冲击的过程中,由于滚动轴承4的外圈轴承滑动槽9间隙配合,滚动轴承4的内圈与输出轴5过盈配合,因此滚动轴承4的外圈与轴承滑动槽9会发生相对滑动,产生滑动摩擦,但是由于静冲击齿3与尼龙机壳1接触面积大,散热快,因此尼龙机壳1不会在受热时出现因预紧力减小而导致静冲击齿3脱出或转动的情况,同时也避免了输出轴5或滚动轴承4内圈由于磨损导致它们之间的配合间隙加大的情况,可以有效的保证冲击钻的功能和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威达粉末冶金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威达粉末冶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008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工序加工的钻孔装置
- 下一篇:一种乐器制造用钻孔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