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质量可调的动力吸振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292762.9 | 申请日: | 2017-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310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 发明(设计)人: | 王依婷;曾祥坤;王思卓;龚永康;孔春玉;李薇;邓雯苑;李玉辉;官佳兴;赵鹏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
| 主分类号: | F16F7/108 | 分类号: | F16F7/108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73 | 代理人: | 沈振涛 |
| 地址: | 510631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吸振器 可调的 橡胶块 匹配 本实用新型 调整螺栓 工程应用 结构参数 上质量块 下质量块 游标卡尺 批量化 上底板 吸振器 下底板 压片 保证 生产 | ||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质量可调的动力吸振器,包括下底板、上底板、橡胶块、一对橡胶块压片、上质量块、下质量块、游标卡尺机构、调整螺栓。该动力吸振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法简单,保证了此动力吸振器与实际情况的高精度的匹配,大大简化了动力吸振器的结构参数匹配工作,从而指导工程实际中吸振器的结构设计及其批量化生产,兼具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质量可调的动力吸振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各界对设备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各领域也越来越重视减振和降噪的研究。通常结构的振动特性可以在设计之初进行优化设计得到改善。但是,由于结构安装尺寸的限制、结构轻量化设计的要求,或者当多个结构部件组合后,可能会出现结构局部振动幅值过大的情况,尤其激振频率带宽较大时,结构或部件的局部共振更容易出现。假若重新设计,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不符合经济效益。因此,在机械结构设计出来后,通过匹配设计和安装动力吸振器是工程上减小结构振动最佳方案。
动力吸振器的概念最早是由奥蒙德罗伊德等在1928年提出。其基本原理为:在振动基体(简称为主振系)上附加质量弹簧振动系统,使其作为一附加系统(简称为附加系)在主振系上发挥作用;当主振系与附加系的固有振动频率(振动系统进行自发性振动的固有频率,由弹簧的刚度与质量块的质量两个参数决定)相近时,附加系产生共振,从而减小主振系的振动能量。
利用此原理,若附加系与主振系发生共振,源自主振系的一部分振动能量被分配至附加系,由于附加系的橡胶结构具有迟滞阻尼特性,其力学作用可等效成弹簧与减振器。这部分振动能量便由形变的橡胶吸收并转化成热能散发到空气当中,这个过程消耗了一部分主振系的振动能量,减缓了主振系的振动。尤其当激发力以单频为主,或频率很低,不宜采用一般隔振器时动力吸振器作用非常明显。因此,橡胶动力吸振器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工程等领域。
但是,上述的结构与原理也决定了动力吸振器的局限性:一种固定结构的动力吸振器,只能对应于一种具体振动基体。即只有当附加系的设计参数与主振系的具体振动特性满足精确匹配的条件下,动力吸振器方可达到最优效果。
目前国内外的吸振器都是在此原理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改进而来。当今市面上已经有了各种有针对性的动力吸振器,如传统的无阻尼动力吸振器与改进的有阻尼动力吸振器,此外,还有被动式、主动式动力吸振器;主动式又分为全主动和半主动动力吸振器,半主动又包含了阻尼可调式以及频率可调式动力吸振器。以上各种动力吸振器都具有各自的独特优点,但是,在现实意义上,它们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可调频式动力吸振器,其能根据具体情况改变结构参数,但是成本高、精度低、可靠性低、不适合大范围作为最终应用方案;其他动力吸振器匹配工具,其能基本支撑一般用途动力吸振器匹配工作,但是精度有限、国内市场处于空缺状态、使用成本高;而现有的动力吸振器匹配设计作业体系,其相对低成本地满足动力吸振器匹配工作,但是体系不完善、精度低、专业性强、后期优化潜能低。可见,目前各种吸振器普遍存在着成本高、精度低,适用范围单一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质量可调的动力吸振器。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质量可调的动力吸振器,包括下底板、上底板、橡胶块、一对橡胶块压片、上质量块、下质量块、游标卡尺机构、调整螺栓;
所述下底板、上底板的形状相同,分别包括依次连接的上平面、竖直面和下平面,上平面、竖直面和下平面形成具有两个直角的Z字型,所述上平面上设有凹槽,所述竖直面上设有螺孔,所述下平面上设有螺栓槽,所述上底板和下底板的下平面叠放并通过穿过螺栓槽的固定螺栓连接固定;
所述橡胶块的两端分别置于下底板、上底板的上平面的凹槽内,其顶部分别通过橡胶块压片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未经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927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辊压机减振装置
- 下一篇:一种高精度匹配的动力吸振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