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功率共址滤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68125.0 | 申请日: | 201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350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发明(设计)人: | 余聪;廖雪铭;金权;文旭成;王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中元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H11/38 | 分类号: | H03H11/38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2231 | 代理人: | 黄君军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功率 滤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滤波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大功率共址滤波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军事通信向组网模式的转变以及通信设备运用的多样化,其对军用设备的技术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抗干扰能力,而跳频技术作为克服通信干扰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其成为了当今研究的热点。
共址滤波器作为跳频通信不可或缺的微波器件,其主要用来确保多部跳频通信设备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能够同时正常通信,其比固定频段的带通滤波器使用更加灵活,可在同样带宽的条件下增加数倍的容量。然而,目前大多数的共址滤波器都存在插入损耗大、布局不合理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大功率共址滤波器,解决现有技术中共址滤波器插入损耗大、布局不合理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大功率共址滤波器,包括:
金属外壳,其包括第一内凹壳体和第二内凹壳体,所述第一内凹壳体部分延伸至第二内凹壳体内并与第二内凹壳体之间形成一容置腔;
电磁隔离板,其内置于第一内凹壳体并将所述第一内凹壳体内形成的腔体分隔形成上腔体和下腔体;
谐振组件,其内置内第一腔体的两个腔体谐振器及一谐振杆,每个所述腔体谐振器均包括管状导体和阻抗匹配线圈,所述管状导体竖直设置且下端连接于电磁隔离板上表面,所述阻抗匹配线圈一端连接于管状导体靠近下端,所述谐振杆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管状导体靠近上端;
控制组件,其包括依次电连接的开关PIN矩阵电路、磁芯扼流圈、高压驱动器及数字控制电路板,且所述开关PIN矩阵电路和磁芯扼流圈内置于下腔体、所述高压驱动器和数字控制电路板内置于容置腔;其中,所述开关PIN矩阵电路与所述管状导体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内凹壳体、第二内凹壳体和电磁隔离板形成三个腔体以分别荣置不同的元器件,其避免不同元器件之间的作用,提高了布局的合理性;且可通过谐振杆与管状导体的连接位置调节电磁耦合的强弱,调节共址滤波器的带宽,减少共址滤波器在通带内的插入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大功率共址滤波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大功率共址滤波器的连接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大功率共址滤波器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功率共址滤波器,包括金属外壳1、电磁隔离板2、散热板3、谐振组件4和控制组件5。其中,本实施例大功率共址滤波器主要控制在225~512MHz下的大功率滤波。
金属外壳1包括第一内凹壳体11和第二内凹壳体12,第一内凹壳体11和第二内凹壳体12均为一侧开口且内部形成有空腔的金属壳体,而且所述第一内凹壳体11部分延伸至第二内凹壳体12内并与第二内凹壳体12之间形成一容置腔121,具体为第一内凹壳体11闭口侧延伸至第二内凹壳体12的开口侧内部;第一内凹壳体11和第二内凹壳体12上均设置多个连接孔,其可便于第一内凹壳体11和第二内凹壳体12连接为一体,也可便于第一内凹壳体11和/或第二内凹壳体12连接于相对应的设备上。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内凹壳体11内壁渡有一银质金属层,其可减小第一内凹壳体11因趋肤效应而产生的电阻。
电磁隔离板2水平设置于第一内凹壳体11内,其可将所述第一内凹壳体11内的空腔分隔形成上腔体111和下腔体112,电磁隔离板2可采用镀金印制板,其可进行电磁隔离,避免上腔体111和下腔体112内的线圈产生相互干扰的电磁,保证上腔体111和下腔体112内各元器件相互工作的独立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中元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中元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681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