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浮桩用钢绞线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136314.X | 申请日: | 2017-09-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922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 发明(设计)人: | 谢志杰;孙冠峰;艾振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间市宝泽龙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31/12 | 分类号: | E02D31/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魏骞 |
| 地址: | 06245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浮桩用钢绞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浮桩用钢绞线,该钢绞线外套有胶皮,每根抗浮桩设有若干个钢绞线,所述钢绞线上方设有圆形铁板,所述圆形铁板上设有若干个间距相等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个数等于每根抗浮桩上钢绞线的个数,所述钢绞线位于固定孔内,所述圆形铁板中心焊接有一根支点钢筋,沿钢绞线长度方向设有若干个隔离架,所述隔离架上设有注浆孔、返浆孔和钢绞线孔,所述固定孔内和钢绞线孔内均设有若干个抗拉齿,所述抗拉齿等距分布在固定孔和钢绞线孔的内侧,所述抗拉齿剖面为三角形,所述抗拉齿与钢绞线相接触的一面为抗拉面,抗拉面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2°‑3°。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绞线,尤其涉及一种抗浮桩用钢绞线。
背景技术
抗浮桩不同于一般的基础桩,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能,与一般基础桩的最大区别在于:基础桩通常为抗压桩,桩体承受建筑荷载压力,受力自桩顶向桩底传递,桩体受力大小随着建筑荷载的变化而变化;而抗浮桩则为抗拔桩,桩体承受拉力,普通抗浮桩受力也是自桩顶向桩底传递,桩体受力大小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变化,但两者受力机制恰好相反。
抗浮桩中都会用到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钢绞线是采用高碳钢盘条,多次冷拔形成钢丝,然后按钢绞线结构将一定数量的钢丝绞合成股,由于预应力钢绞线在成型过程中需要绞合,则在抗浮桩中应用时,其由于受到向上的拉拔力,会出现预应力钢绞线中的各个钢丝趋于伸直,从而导致抗浮桩出现崩裂的风险,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会出现钢绞线移位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浮桩用钢绞线,该实用新型降低了钢绞线在施工中出现移位的概率,降低了在应用中抗浮桩出现崩裂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抗浮桩用钢绞线,该钢绞线外套有胶皮,每根抗浮桩设有若干个钢绞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绞线上方设有圆形铁板,所述圆形铁板上设有若干个间距相等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个数等于每根抗浮桩上钢绞线的个数,所述钢绞线位于固定孔内,所述圆形铁板中心焊接有一根支点钢筋,沿钢绞线长度方向设有若干个隔离架,所述隔离架上设有注浆孔、返浆孔和钢绞线孔,所述固定孔内和钢绞线孔内均设有若干个抗拉齿,所述抗拉齿等距分布在固定孔和钢绞线孔的内侧,所述抗拉齿剖面为三角形,所述抗拉齿与钢绞线相接触的一面为抗拉面,抗拉面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2°-3°。
作为优选地,所述支点钢筋的长度为100-120mm。
作为优选地,相邻的两个隔离架之间设有一个隔离钢筋,隔离钢筋与钢绞线相互焊接。
作为优选地,每根抗浮桩设有3个钢绞线,每个圆形铁板上设有3个间距相等的固定孔。
作为优选地,相邻的隔离架之间间距在1.5-2m之间,且隔离架等距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中的钢绞线初始强度≥1300MPa,索氏体比例大于85%。
2.钢绞线的冷拔工艺设计打破传统的两头低中间高压缩率的工艺,采用的压缩率逐道递减的先进工艺,使钢绞线急速加工硬化,最大限度提高钢绞线的最终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隔离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固定孔和钢绞线孔的俯视图。
图4为固定孔和钢绞线孔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间市宝泽龙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河间市宝泽龙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3631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分布式直流冗余电源系统
- 下一篇:一种化妆品生产用喷码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