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131732.X | 申请日: | 2017-09-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600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 发明(设计)人: | 郑立涛;吴国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3/00 | 分类号: | B60L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高压线 布置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包括:至少一连接设置在汽车后部的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前舱的设备的前舱线束、以及至少一连接所述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后备箱的设备的后舱线束,所述前舱线束一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另一端经过汽车的车底与前舱的设备电连接,所述后舱线束一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另一端穿过设置在所述后备箱上的后备箱通孔与所述后舱的设备电连接。本实用新型整车高压电缆分两部分,一部分从电池出来到后备箱走线,一部分从电池出来到前舱,保证了整个布置系统安全性及美观性,使得装配及维修方便快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其高压线束应用越来越多,其安全性和走线布置越来越受人关注。目前有的新能源汽车高压电池布置在汽车后部,电机及其控制器等高压用电部件布置在动力舱,因此导致高压线束必须从汽车后部连接到前端的动力舱,贯穿整个车身底部,存在高压电缆走线空间不够、受挤压、易磨损、受热冲击和对周围电子零部件有EMC等问题。另外,高压电缆由于跨度整个车身,且连接各个用电设备,使得布置不够简洁美观,装配极不方便,严重影响工厂安装节拍。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汽车高压线束布置不合理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包括:至少一连接设置在汽车后部的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前舱的设备的前舱线束、以及至少一连接所述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后备箱的设备的后舱线束,所述前舱线束一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另一端经过汽车的车底与前舱的设备电连接,所述后舱线束一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另一端穿过设置在所述后备箱上的后备箱通孔与所述后舱的设备电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线束总成,所述前舱线束容置在所述线束总成中,所述汽车的车底设置有连通电池与所述前舱的车底走线通道,所述线束总成设置在所述车底走线通道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线束总成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预挂弹簧片。
更进一步的,所述车底走线通道为塑料走线通道。
更进一步的,还包括波纹管,多个所述前舱线束从所述车底走线通道到所述空调压缩机的部分,共同容置在所述波纹管中。
进一步的,所述前舱线束包括:连接所述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前舱的变速箱的第一线束,连接所述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前舱的空调压缩机的第二线束、以及连接所述电池与设置在汽车前舱的加热模块的第三线束。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前舱线束并排走线。
进一步的,所述后舱线束包括:连接所述电池与充电机模块的第四线束、以及连接所述电池与电源转换模块的第五线束,所述第四线束与所述第五线束并联。
进一步的,所述后备箱通孔上设置有密封橡胶件。
本实用新型整车高压电缆分两部分,一部分从电池出来到后备箱走线,一部分从电池出来到前舱,保证了整个布置系统安全性及美观性,使得装配及维修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汽车高压线束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车底走线通道示意图;
图3为预挂弹簧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3173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拼装式止水节
- 下一篇:一种照明灯具的控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