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光电模式切换的真空紫外灯质谱电离源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124168.9 | 申请日: | 2017-09-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421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 发明(设计)人: | 梁沁沁;张龙飞;唐彬;朱立平;罗宗昌;韩方源;张洁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H01J49/10 | 分类号: | H01J49/10;H01J49/14;H01J49/16 |
| 代理公司: | 南宁东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5117 | 代理人: | 戴燕桃;巢雄辉 |
| 地址: | 530023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孔 分电极 电离源腔体 真空紫外灯 光电模式 同轴设置 推斥电极 电离源 本实用新型 微通道板 阳极电极 圆环电极 中心设置 电离 传输腔 底面 质谱 传输电极 电子加速 高效电子 匹配设置 平行设置 腔体内部 中心通孔 通孔 轰击 连通 开口 出口 | ||
1.一种可光电模式切换的真空紫外灯质谱电离源,包括电离源腔体(1)、真空紫外灯(2)、微通道板(3)、阳极电极(8)、气体进样管(10)、推斥电极(9)、差分电极(7)、传输腔体(5)和传输电极(6),其特征在于:
所述真空紫外灯(2)、微通道板(3)和阳极电极(8)设置于所述电离源腔体(1)内部,所述微通道板(3)和阳极电极(8)沿所述真空紫外灯(2)光线出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真空紫外灯(2)、微通道板(3)和阳极电极(8)同轴设置;
所述推斥电极(9)和差分电极(7)分别位于所述微通道板(3)和阳极电极(8)两者之间所成空间的上方和下方,所述电离源腔体(1)的底面开设有开口,所述差分电极(7)匹配设置于所述开口上;所述推斥电极(9)和差分电极(7)均为平板结构,所述推斥电极(9)和差分电极(7)平行设置;所述推斥电极(9)中心设置有通孔,所述气体进样管(10)一端穿过所述电离源腔体(1)顶部,另一端穿过所述推斥电极(9)的中心通孔;所述差分电极(7)中心设置有圆形差分孔(15),所述差分孔(15)与所述推斥电极(9)的中心通孔同轴设置;
所述传输腔体(5)位于所述电离源腔体(1)下面、所述差分电极(7)的下方,所述电离源腔体(1)通过所述差分孔(15)与所述传输腔体(5)连通,所述传输腔体(5)的底面设置有出口(16),所述出口(16)位于所述差分孔(15)的下方;所述传输电极(6)由3片圆环电极(14)上下堆叠组成,所述圆环电极(14)之间通过绝缘层互相绝缘,所述圆环电极(14)以及所述圆环电极(14)和所述差分孔(15)同轴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光电模式切换的真空紫外灯质谱电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为聚四氟乙烯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光电模式切换的真空紫外灯质谱电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板(3)放置于屏蔽壳(13)内,所述屏蔽壳(13)顶部与提拉杆(12)的底部相连,所述提拉杆(12)的上部穿过所述电离源腔体(1)顶面并可沿所述提拉杆(12)的轴向移动,所述提拉杆(12)与所述电离源腔体(1)之间设置有真空密封圈(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光电模式切换的真空紫外灯质谱电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板(3)为一个或多个,当所述微通道板(3)为多个时,多个所述微通道板(3)并排设置,所述微通道板(3)的横向截面呈圆形,所述微通道板(3)的直径为10~50 mm,所述微通道板(3)的通道孔径为5~50 μm;所述阳极电极(8)的横向截面呈圆形,所述阳极电极(8)的直径为10~100 mm;所述微通道板(3)与阳极电极(8)之间的距离为20~100 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光电模式切换的真空紫外灯质谱电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13)内还设置有环形的聚焦电极(17),当所述微通道板(3)为一个时,所述聚焦电极(17)设置于所述微通道板(3)的周向外围,当所述微通道板(3)为多个时,所述聚焦电极(17)设置于所述微通道板(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光电模式切换的真空紫外灯质谱电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进样管(10)为金属毛细管或石英毛细管,所述气体进样管(10)为一根或多根;所述气体进样管(10)的长度为0.05~5m,所述气体进样管(10)的内径为25~50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光电模式切换的真空紫外灯质谱电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紫外灯(2)为气体放电灯光源、激光光源或同步辐射光源中的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光电模式切换的真空紫外灯质谱电离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分孔(15)直径为0.5~5mm,所述推斥电极(9)与差分电极(7)之间的距离为20~1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2416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纺锤形离子漏斗
- 下一篇:具有聚光效应的投影仪汞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