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医用转移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73030.0 | 申请日: | 2017-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720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奇佶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万事兴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G1/02 | 分类号: | A61G1/02;A61G1/04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扬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9 | 代理人: | 周彩钧 |
地址: | 2144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床梁 左床 活动架 转移车 本实用新型 床垫组件 固定框架 转轴 推杆 定位支撑 铰接设置 自动搬运 并发症 搬运 医护 痛苦 维护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转移车,它包括左床梁(1)和右床梁(2),所述左床梁(1)和右床梁(2)前侧之间设置有固定框架(3),所述左床梁(1)和右床梁(2)后侧之间设置有推杆(4),所述左床梁(1)和右床梁(2)之间设置有第一床垫组件(5),所述固定框架(3)上方铰接设置有活动架(16),所述左床梁(1)和右床梁(2)前端之间设置有转轴(17),所述转轴(17)与活动架(16)之间通过定位支撑管(18)相连接,所述活动架(16)上设置有第二床垫组件(6)。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转移车,它能够实现自动搬运搬拖病人,减轻医护人员劳动强度,节省人力和时间;同时维护患者的尊严,减少患者痛苦,避免搬运并发症的产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转移车,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需要特殊护理的急危重患者及术后病人,在医院内各科室之间转送以及野外伤员急救转场,都需要把病人在病床与病床、推车与病床、推车与救护车以及地面与救护车之间进行横向或纵向平行转移。目前这些转移一直是靠人力完成的,其基本操作方法是多名医护人员或患者家属甚至是雇佣的力工,直接手持患者肢体(抓胳膊拿腿),非专业性的来完成搬运转移。
这种搬运方法存在着诸多缺点和不足:首先从安全角度看,受病房空间狭小所限、人力搬运过程中往往需要在病床两侧转接,因搬运转接不慎而导致病情加重或产生并发症、危及病人安全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从医学角度看,这种搬运方法极不科学,特护中的病人需要安卧静躺,必不可少的转移也须要做到安全、安静、平稳,而现在的搬运技术满足不了这些要求;再次是人力搬移增加了医护人员劳动强度,浪费人力,耽误时间,同时也有失患者体面,增加患者痛苦。
因而在医疗护理行业中,研发针对无活动能力的急危重患者、术后病人、急救伤员等进行安全、方便、平稳、快捷转移搬运的滚动平移设备,是目前医疗护理行业的迫切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医用转移车,它能够搬运搬拖病人,减轻医护人员劳动强度,节省人力和时间;同时维护患者的尊严,减少患者痛苦,避免搬运并发症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医用转移车,它包括左床梁和右床梁,所述左床梁和右床梁前侧之间设置有固定框架,所述左床梁和右床梁后侧之间设置有推杆,所述左床梁和右床梁之间设置有第一床垫组件,所述第一床垫组件包括多个平行布置的连接横梁,多个连接横梁之间平行设置有多条垫板,所述垫板与连接横梁之间通过铆钉相连接,所述左床梁和右床梁顶部均设置有铰接座,所述铰接座上铰接设置有活动架,所述左床梁和右床梁前端之间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与活动架前端之间通过定位支撑管相连接,所述活动架上设置有第二床垫组件,所述第二床垫组件结构与第一床垫组件相同。
所述左床梁和右床梁顶部均设置有护栏组件。
所述固定框架和推杆外侧均设置有拉手管。
所述左床梁和右床梁后侧之间平行设置有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之间设置有定位座,所述定位座上设置有定位销管。
所述左床梁和右床梁前端外侧均设置有支撑连杆,所述左床梁和右床梁上的支撑连杆前端分别与固定框架底部左右两侧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转移车,它能够搬运搬拖病人,减轻医护人员劳动强度,节省人力和时间;同时维护患者的尊严,减少患者痛苦,避免搬运并发症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转移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仰视图。
图4为图2的左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万事兴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阴万事兴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730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