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针对地下水污染的排井式可渗透反应墙修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61921.3 | 申请日: | 2017-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387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潘澄;盛月慧;邵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中晟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265 | 代理人: | 倪钜芳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地下 水污染 排井式可 渗透 反应 修复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污染地下水修复方式,具体为一种排井式可渗透反应墙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地下水污染是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征发生改变而使水质下降的现象。地表以下地层复杂,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因此,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即使彻底消除污染源,也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使水质复原。典型的地下水修复技术可以分为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修复技术两种。异位修复技术由于地下水地质结构和水利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将污染物彻底清除,而且修复成本相对较高。渗透反应墙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渗透反应墙技术可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无机阴离子、有机物等污染物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技术一般不需要外加动力装置,也不需要设置地面处理设施,除需要长期监测外,几乎不需要其他运行费用。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污染场地地下水的修复系统,采用可渗透反应墙方式,利用地下水自身流动性进行管控净化,无人为外加水利推动,不产生能耗;同时,以多排井交叉排列结构代替一体式反应墙,简化反应墙施工操作及填料更换;并结合实际地下水污染特征,选取针对性修复填料进行投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污染场地地下水的修复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针对地下水污染的排井式可渗透反应墙修复系统,包括地下水污染羽1,顺次设于地下水污染羽1上方的地下水水位线2和地面层3,设于地下水污染羽1下方的不透水层4,沿所述地下水污染羽1水流方向顺次设有排井式可渗透反应墙001和监测井002,所述排井式可渗透反应墙包括多排相互交错分布排列为梅花形结构的地下水反应井排,所述地下水反应井排中相邻的井与井之间中心点间距为井的井管直径d的2倍,相邻的地下水反应井排与地下水反应井排之间的间距为d的1.732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多排的所述地下水反应井排相互交错分布呈60°排列。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地下水反应井排不少于2排。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一种针对地下水污染的排井式可渗透反应墙修复系统;通过建设可渗透式反应墙结构,可进行原位处理,无需抽提或外加动力,节约能耗;以若干排反应井交错分布形式代替传统单一式反应墙,简化了施工操作,同时便于填料更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一种针对地下水污染的排井式可渗透反应墙修复系统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一种针对地下水污染的排井式可渗透反应墙修复系统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2所示的一种针对地下水污染的排井式可渗透反应墙修复系统结构示意图;包括地下水污染羽1,顺次设于地下水污染羽1上方的地下水水位线2和地面层3,设于地下水污染羽1下方的不透水层4,地下水位线2和不透水层4之间为地下水层,地下水污染羽位于地下水层中;地下水污染羽位于沿地下水污染羽1水流方向顺次设有排井式可渗透反应墙5和监测井6,排井式可渗透反应墙5包括多排相互交错分布排列为梅花形结构的地下水反应井排7,地下水反应井排7中相邻的井8与井8之间中心点间距为井8的井管直径d的2倍,相邻的地下水反应井排7与地下水反应井排7之间的间距为井管直径d的1.732倍; 多排的地下水反应井排7相互交错分布呈60°排列;地下水反应井排7不少于2排。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一种针对地下水污染的排井式可渗透反应墙修复系统;通过建设可渗透式反应墙结构,可进行原位处理,无需抽提或外加动力,节约能耗;以若干排反应井交错分布形式代替传统单一式反应墙,简化了施工操作,同时便于填料更替。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中晟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中晟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619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