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嵌入式的车内智能监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41279.8 | 申请日: | 2017-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891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吴启虎;刘国巍;姜国强;秦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B60R16/023;H04N7/18;G08C17/02;G01D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嵌入式 智能 监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监控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嵌入式的车内智能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大量涌入了人们的视野。汽车的普及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时不得不把老人和孩子暂时锁在车内,由于较长时间的离开,会使车内温度不断升高,CO2浓度不断增加。严重时,会危及老人和孩子的生命健康。
然而,传统的监控只是被动的进行监控,不能根据车内状况进行主动监控和执行相应的操作,已不能满足人们对车内状况的实时监控的需求。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对现有的车内监控系统进行改进,以克服其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内智能监控系统,旨在解决传统车内监控系统的不足。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解决方案为:基于嵌入式的车内智能监控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CO2浓度传感器、语音模块、执行模块、电源模块、存储器模块、嵌入式处理器、 3G模块、摄像头模块和移动控制终端;所述温度传感器、CO2浓度传感器、语音模块、执行模块、电源模块、存储器模块、3G模块、摄像头模块与嵌入式处理器相连,其中,CO2浓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车内CO2浓度,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车内的温度。Internet(或3G网络)与3G模块、摄像头模块和移动控制终端相连。
所述温度传感器采用热敏电阻;
CO2浓度传感器型号为SK-600-CO2-IR-A;
所述语音模块采用九盾公司的YD-S1语音传感器;
所述执行模块采用24v无刷直流电机;
所述电源模块采Q-120D开关电源;
存储器模块采用金士顿16G的TF存储卡;
嵌入式处理器模块的型号是S3C2410;
所述3G模块采用华为TD-SCDMA EM560模块;
所述摄像头模块采用乔安JA-Q5摄像头模块;
所述移动控制终端为智能手机,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嵌入式的车内智能监控系统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嵌入式的车内智能监控系统,其由温度传感器、CO2浓度传感器、语音模块、执行模块、电源模块、存储器模块、嵌入式处理器、 3G模块、摄像头模块和移动控制终端组成。
所述温度传感器采用热敏电阻,成本低、灵敏度较高,温度范围在-50到200度左右,体积小,响应时间快。
所述CO2浓度传感器的型号是SK-600-CO2-IR-A,采用固定安装,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响应速度快,上、下限报警值可任意设定,自带零点和目标点校准功能,内置温度补偿,维护方便。
所述语音模块采用九盾公司的YD-S1语音传感器,可控制其旋转,并且具有播放音乐的功能。
所述执行模块采用24v无刷直流电机,调速的范围广,过载能力强,能够控制车窗的开度和风扇的开关。
电源模块采用Q-120D开关电源,拥有5V、12V、24V、-12V四路输出,很好的适应不同设备的供电,同时方便以后设备的扩展;该模块支持过流保护、过压保护和过载保护,极大的保护了设备的正常工作。
所述存储器模块采用金士顿16G的TF存储卡,体积小,方便存储。
嵌入式处理器采用S3C2410,S3C2410处理器是Samsung公司基于ARM公司的 ARM920T处理器核,S3C2410提供一组完整的系统外围设备接口,从而大大减少了整个系统的成本,省去了为系统配置额外器件的开销。
3G模块的型号为TD-SCDMA EM560模块,支持中国移动的GSM、GPRS、EDGE网络,内置 UDP、TCP/IP协议栈,网速更高,网络更稳定。
所述摄像头模块采用乔安JA-Q5,自带WIFI功能,并能够控制其旋转,可实现全方位监控。
所述移动控制终端为智能手机,且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具有专门为移动设备优化的Dalvik虚拟机,支持数据结构化存储的SQLite,及Eclipse开发插件等丰富的开发环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412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