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宜单体牡蛎苗培育用的气举式循环水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658997.9 | 申请日: | 2017-06-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094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 发明(设计)人: | 于洋;李琪;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K61/60 | 分类号: | A01K61/60;A01K61/80;A01K63/04 |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37201 | 代理人: | 刘艳青 |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宜 单体 牡蛎 培育 气举式 循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体牡蛎苗培育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适宜单体牡蛎苗培育用的气举式循环水装置。
背景技术
单体牡蛎即游离的、无固着基的牡蛎。牡蛎具有群聚的生活习性,常多个牡蛎固着在一起,由于生长空间的限制,壳形极不规则,大大地影响了外壳美观。群聚还造成牡蛎在食物上的竞争,影响其生长速度。单体牡蛎由于其游离性而不受生长空间的限制,因而壳形规则美观、大小均匀,易于放养和收获,同时提升了牡蛎的价值和品质,价格也较为昂贵。目前国外牡蛎养殖的主要是单体牡蛎,我国近几年才刚刚起步。
单体牡蛎的形成是在牡蛎幼虫出现眼点即具有附着变态能力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处理,使之成为单个的游离的牡蛎,但经处理后单体牡蛎苗,因生态习性的改变,培育死亡率很高,目前虽然有利用上升流和下降流方法培育,但由于操作麻烦,需要水泵不停抽水,且死亡率也较高,成活率最高一般不超过20%,目前还没有适合规模化生产单体牡蛎苗培育的装置。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操作简单、省工省力、环境稳定、管理方便的单体牡蛎苗规模化生产培育装置,以提高单体牡蛎苗的培育成活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宜单体牡蛎苗培育用的气举式循环水装置,它能克服现有的单体牡蛎苗培育上存在的上述缺点。
一种适宜单体牡蛎苗培育用的气举式循环水装置,该装置包括敞口的箱本体,该箱本体的底部四周设有卡环,该卡环用于固定聚乙烯筛网,所述箱本体的上部固定有多个聚乙烯绳,该聚乙烯绳上又固定有浮球;所述箱本体由上部开口插入带有弯头的虹吸管,该虹吸管内设有气石,且该气石又带有充气软管。
进一步的,所述箱本体由用直径为35-40cm的聚乙烯塑料硬管,截成高度为40-50cm两端敞口的圆柱体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聚乙烯筛网的规格可依据单体牡蛎苗的大小而定,并定期更换。
进一步的,所述浮球的个数优选为4个。
进一步的,所述虹吸管为直径35-40mm带有弯头的PV管。
进一步的,所述充气软管与该装置外的充气装置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技术效果:
利用本装置可直接把单体牡蛎放在筛网上,加入饵料的水从装置的上部,利用虹吸管在充气的条件下把池水吸入进入到装置内,通过装置底部的筛网排出,形成了氧气充足气水循环水培育,保证了单体牡蛎苗快速生长发育,成活率大大提高,能够高达50%以上。
本装置结构简单、构思巧妙、成本极低,且便于管理,能够进行推广应用,非常适合单体牡蛎苗的大规模培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箱本体,2-卡环,3-聚乙烯筛网,4-聚乙烯绳,5-浮球,6-虹吸管,7-气石,8-充气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适宜单体牡蛎苗培育用的气举式循环水装置,其特征是由用直径为(35-40)cm的聚乙烯塑料硬管,做成高度为(40-50)cm两头敞口的箱本体1,箱本体1的底部用卡环2将直径(50-55)cm聚乙烯筛网3套住固定, 将单体牡蛎苗放在聚乙烯筛网3上进行培育,聚乙烯筛网规格可依据单体牡蛎苗的大小而定,并定期更换,装置上部管口四周用聚乙烯绳4系有4个浮球5,装置1的上部一侧有直径35-40mm带有弯头的PV虹吸管6,内插有充气的气石7和充气软管8,利用充气把虹吸管内的水虹吸到装置1内,形成一个气水循环水系统。
使用时,将该装置放入加满水的育苗池里,在浮球5的作用下,装置不至于沉到育苗池的底部, 直接将单体牡蛎苗放在聚乙烯筛网3上,加入饵料的水从装置的上部,以及充气软管8由外部的充气装置将气体输送至气石7,最后利用虹吸管6在充气的条件下把池水吸入进入到装置内,通过装置底部的聚乙烯筛网3排出,形成了氧气充足气水循环水培育。
可根据单体牡蛎苗的数量在培育池可多组排列使用,每个装置可放0.35-0.40mm的单体牡蛎苗60-100万粒,0.5mm以后可放10-20万粒。经实际验证,利用本实用新型,保证了单体牡蛎苗快速生长发育,成活率大大提高,能够高达50%以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新型作其他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和改型,仍属于本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589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养殖鱼排过道板支撑组件的连接结构
- 下一篇:自动投料鱼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