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缆绕线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429990.X | 申请日: | 2017-04-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788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 发明(设计)人: | 陈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H54/40 | 分类号: | B65H54/40;B65H54/72;B65H6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奥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34 | 代理人: | 张文,阴亮 |
| 地址: | 27110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绕线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绕线器。
背景技术
我们知道,一般购买的电缆成品其电缆线都是缠绕在一个木制圆盘上的,当进行电缆铺设作业时,需要将整盘电缆运送到工作现场,在铺设工作结束后,再将剩余的电缆连同电缆盘运回并存放。同时,在电缆铺设的过程中,由于直接购买并使用的电缆盘体积和重量很大,往往需要将电缆盘平放,再将电缆一圈一圈的绕下,而显然,这种方式绕下的电缆存在打卷的现象,使电缆在铺设过程中,容易打结,并对电缆造成损坏。这种情况不仅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还增加工人劳动量,产生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上述可见,提供一种可以自动收放电缆线的电缆绕线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缆绕线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目前直接从电缆盘上绕下的电缆容易出现打结现象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电缆绕线器,包括绕线盘,所述绕线盘用于缠绕电缆线;
所述电缆绕线盘还包括基座、动力装置和传动装置;其中:
所述绕线盘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传动装置均安装在所述基座上;
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传动装置传动配合,以用于驱动所述绕线盘收放所述电缆线。
优选的,上述电缆绕线器中:
所述绕线盘包括绕线柱、挡板和转动轴;其中:
所述绕线柱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所述挡板,且三者形成容线空间;
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绕线柱同心固定,且所述转动轴穿出所述挡板;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基座形成绕所述转动轴的轴线转动的转动副。
优选的,上述电缆绕线器中:
所述挡板外伸于所述绕线柱处设置有固线孔。
优选的,上述电缆绕线器中:
所述基座包括两个三角架,所述绕线盘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三角架的顶端铰接。
优选的,上述电缆绕线器中:
所述基座还包括滚轮,所述滚轮安装在所述三角架的底端。
优选的,上述电缆绕线器中:
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第一动力子模块,所述第一动力子模块包括安装座、电动机、控制装置和操作遥控器;其中:
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电动机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且所述电动机具有的驱动轴上固定有第一驱动齿轮;
所述操作遥控器能通过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电动机,以用于控制所述绕线盘收放所述电缆线。
优选的,上述电缆绕线器中:
所述动力装置还包括第二动力子模块,所述第二动力子模块包括手动驱动装置和摇臂;其中:
所述手动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手动驱动装置具有第二驱动齿轮;
所述摇臂与所述手动驱动装置配合,以用于驱动所述绕线盘收放所述电缆线;
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二驱动齿轮均能与所述传动装置传动配合。
优选的,上述电缆绕线器中:
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从动齿轮、摆动臂、转换齿轮和档位操作杆;其中:
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绕线盘连接;所述摆动臂两端分别与所述从动齿轮和所述转换齿轮铰接;
所述转换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且所述转换齿轮能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或第二驱动齿轮啮合;
所述档位操作杆的底端与所述安装座铰接,所述档位操作杆的顶端为档位操作端,所述档位操作杆具有自其底端向所述顶端方向延伸的滑道;
所述转换齿轮的轮轴能与所述滑道滑动配合以驱动所述转换齿轮在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和第三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其中:
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转换齿轮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啮合传动;
处于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转换齿轮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啮合传动;
处于第三工作状态下,所述转换齿轮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和所述第二驱动齿轮均脱离。
优选的,上述电缆绕线器中:
还包括测量装置,所述测量装置用于测量被收放的所述电缆线的长度;所述测量装置包括安装架和测量滚轮;其中:
所述安装架底端固定在所述基座上,顶端设置于所述绕线盘上方;所述测量滚轮与被收放的所述电缆线滚动贴合。
优选的,上述电缆绕线器中:
所述测量装置还包括压紧轮、显示屏、控制系统和控制按钮;其中:
所述压紧轮固定在所述测量滚轮上方,所述压紧轮用于压紧所述电缆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299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