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野外长期实时监测滑坡体浸湿深度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402120.3 | 申请日: | 2017-04-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840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 发明(设计)人: | 杨正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27/04 | 分类号: | G01N27/04;G01F23/24;G01B7/26 |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野外 长期 实时 监测 滑坡 浸湿 深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野外长期实时监测滑坡体浸湿深度的装置,属于山体自然灾害监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滑坡体发生滑体主要原因是滑坡体原有的力平衡系统被打破,其原因为外加的压力,如堆载、坡角被破坏等,也有其内在因素,如滑坡面抗滑系数降低等。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雨导致滑坡体的浸湿深度加深是造成滑动面抗滑系数降低的主要因素。若能长期、实时对野外滑坡体的浸湿深度进行监测,将为滑坡体的预警、预报提供十分重要的数据,目前还未见相关滑坡体浸湿深度的野外长期实时监测检测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野外长期实时监测滑坡体浸湿深度的装置,以解决滑坡体浸湿深度的野外长期实时监测困难,为滑坡体的预警、预报提供重要数据依据,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野外长期实时监测滑坡体浸湿深度的装置,包括与远程计算机无线连接的主机,主机经电缆与分别位于滑坡体的主滑区域两个监测孔内的监测棒连接;监测棒包括电极支撑体,电极支撑体上设有一组等间距均布的环形电极,环形电极的数量为10-20个;电极支撑体与监测孔孔壁之间以及环形电极与环形电极之间填充有绝缘防水材料。
前述装置中,所述主机安装在防护箱内,防护箱顶部设有太阳能板和发射天线,防护箱内设有蓄电池,太阳能板的输出端与蓄电池连接,蓄电池经电源线与主机连接,主机内设有无线发射装置,无线发射装置与防护箱顶部的发射天线连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保存在主机或远程计算机内的背景值与远程监测到的实时数据进行对比判断滑坡体浸湿深度可相互验证相互补充;利用了两个监测孔不同深度的电极进行电阻率测量,避免了因单孔孔壁与绝缘棒之间的低阻体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监测值更加准确、可靠。通过太阳能与蓄电池配合供电可保证野外供电不便和停电造成的数据缺失现象。采用无线传输方式,以实现监测点无人值守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监测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主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滑坡体浸湿深度监测数据与背景值的比较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主机、2-电缆、3-滑坡体、4-监测孔、5-监测棒、6-电极支撑体、7-环形电极、8-绝缘防水材料、9-防护箱、10-太阳能板、11-发射天线、12-蓄电池、13-电源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野外长期实时监测滑坡体浸湿深度的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是在滑坡体3的主滑区域钻两个监测孔4,在两个监测孔4内分析插入一根监测棒5,两根监测棒5经电缆2与主机1连接;在干燥季节先测得两监测棒5不同深度之间的电阻率大小和电阻率随深度的变化趋势保存在主机1内作为背景值;在雨季通过实时测量两个监测孔4不同深度的电阻率大小以及电阻率随深度的变化趋势的数据与背景值进行比较来判断滑坡体的浸湿深度。所述监测棒如图2所示,采用橡胶棒或塑料管作为电极的支撑体6,在监测棒5上设有一组等间距均布的环形电极7,环形电极7的数量为10-20个;橡胶棒或塑料管与监测孔壁之间以及环形电极7与环形电极7通过绝缘防水材料8填充固定。主机1具有参数设置、数据采集、保存、查询和数据发送功能;主机内保存有背景值,用户根据监测要求设定采样时间间隔、采集方式,主机1根据用户设定的采样间隔及采集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发送至远地的目标计算机,目标计算机将收到的数据保存并进行分析处理。主机1安装在防护箱9内;并采用太阳能供电方式,以解决野外取电不方便和停电造成的数据缺失;太阳能板10固定在的防护箱9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021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