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175869.9 | 申请日: | 2017-0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150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 发明(设计)人: | 刘勇;时文岗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莱易精密机电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3/06 | 分类号: | G01M3/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密性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有些工件由于使用要求需要保证气密性良好,因此在加工成型后需要对其气密性进行检测。
现有的对工件气密性进行检测的设备往往不易装夹工件,从而使工件的装夹过程较为复杂,严重制约了检测效率,不利于大批量检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可以同时对多个工件进行气密性检测,并且装夹方便,适合大批量检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工装架、升降气缸、手动气阀、压紧气缸、进气插头以及水箱;所述工装架的上端设置有顶板,所述升降气缸位于顶板中部,所述升降气缸两侧的顶板上设置有导柱,所述工装架的侧面上端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有气压调节阀,所述手动气阀位于侧板上,所述导柱竖向贯穿顶板且下端设置有上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通过立柱与下固定板连接,所述上固定板通过连接块与升降气缸下端的活塞杆连接,所述压紧气缸位于上固定板上端,所述压紧气缸的活塞杆底端设置有上接头,所述下固定板的上端设置有下接头,所述进气插头通过输气软管与气压调节阀连接,所述水箱位于下固定板的正下方并与工装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固定板上端的压紧气缸呈直线阵列布置,所述压紧气缸、上接头、下接头以及进气插头的数量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上接头与下接头的位置相配合,所述上接头的底端与下接头的顶端均设置有密封垫圈。
进一步的,所述导柱的外围设置有导套,所述导套贯穿顶板并与顶板连接,所述导柱与导套的尺寸相配合,所述导套的顶端设置有缓冲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通过多个压紧气缸、上接头、下接头以及密封垫圈,可装夹多个待检测气密性的工件,配合升降气缸、气压调节阀、手动气阀、进气插头以及水箱的综合利用,可以同时对多个工件进行气密性检测,检测结果容易分辨,并且装夹方便,相比之前的装夹操作可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大幅提高检测速度,适合大批量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的A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1和图2,一种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工装架1、升降气缸4、手动气阀7、压紧气缸13、进气插头17以及水箱18;所述工装架1的上端设置有顶板2,所述升降气缸4位于顶板2中部,所述升降气缸4两侧的顶板2上设置有导柱3,所述工装架1的侧面上端设置有侧板5,所述侧板5上设置有气压调节阀6,所述手动气阀7位于侧板5上,所述导柱3竖向贯穿顶板2且下端设置有上固定板9,所述上固定板9通过立柱10与下固定板11连接,所述上固定板9通过连接块12与升降气缸4下端的活塞杆连接,所述压紧气缸13位于上固定板9上端,所述压紧气缸13的活塞杆底端设置有上接头14,所述下固定板11的上端设置有下接头15,所述上接头14与下接头15配合使用用于分别从工件的上端和下端夹紧工件,所述进气插头17通过输气软管与气压调节阀6连接,所述进气插头17倾斜伸入工件内,用于向工件内输送高压气体,所述水箱18位于下固定板11的正下方并与工装架1连接,所述水箱18中盛有清水。
所述上固定板9上端的压紧气缸13呈直线阵列布置,所述压紧气缸13、上接头14、下接头15以及进气插头17的数量一致,所述压紧气缸13用于驱动上接头14上下移动,进而实现对工件的夹紧与松开操作。
所述上接头14与下接头15的位置相配合,所述上接头14的底端与下接头15的顶端均设置有密封垫圈16,所述密封垫圈16为橡胶材质,用于保证工件与上接头14与下接头15的连接紧密性。
所述导柱3的外围设置有导套8,所述导套8贯穿顶板2并与顶板2连接,所述导柱3与导套8的尺寸相配合,所述导套8的顶端设置有缓冲套19,所述缓冲套19本身具有弹性,用于在升降气缸4驱动上固定板9向下移动至极限位置时起缓冲作用,避免刚性碰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莱易精密机电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莱易精密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758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