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能磨豆的咖啡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40578.6 | 申请日: | 2017-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256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毅蔚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毅蔚 |
主分类号: | A47J31/42 | 分类号: | A47J31/42;A47J31/40;A47J31/46;A47J42/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禅***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磨豆 咖啡壶 | ||
1.一种能磨豆的咖啡壶,主体包括水箱(2)、上盖(1)、过滤网(13.4)、大身(4)、粉碎器(11)、下水口(332)、粉碎冲泡供水腔体(333),其特征在于:一粉碎冲泡供水腔体(333)用于盛水、粉碎咖啡豆、冲泡溶解咖啡粉和用于与大身(4)分离式连接;所述粉碎冲泡供水腔体(333) 上至少设置两个空腔,粉碎冲泡腔(555)和水箱(2)的空腔;或者,粉碎腔和水箱(2) 的空腔;或者,冲泡腔和水箱(2) 的空腔;
所述粉碎冲泡供水腔体(333) 上的粉碎冲泡腔体(12.9)与水箱(2)相邻设置或内外设置;或者,粉碎冲泡供水腔体(333) 上的粉碎腔与水箱(2)相邻设置或内外设置;或者,粉碎冲泡供水腔体(333) 上的冲泡腔与水箱(2)相邻设置或内外设置;
一下水口(332) 用于将水箱(2)与大身(4)上发热件(3)贯通连接,下水口(332)上设置止漏阀(334)用于与大身(4)分离后止漏;
一粉碎器(11) 设置在粉碎冲泡供水腔体(333)上用于粉碎咖啡豆;粉碎器(11)与大身(4)上的电机(5)分离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能磨豆的咖啡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腔与冲泡腔一体设置成粉碎冲泡腔(555),或粉碎腔与冲泡腔独立设置,或粉碎腔与水箱(2)一体设置,或冲泡腔与水箱(2)一体设置,一体设置为整体成型或联体固定连接;
或者,所述粉碎冲泡供水腔体(333)上设置三个空腔,粉碎腔、冲泡腔和水箱(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能磨豆的咖啡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冲泡供水腔体(333)上的下水口(332)和粉碎器(11)与大身(4)的过水口(331)和电机(5)同时连接或依次连接或分别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能磨豆的咖啡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器(11)设置在粉碎冲泡供水腔体(333)上,粉碎器(11)转动设置在粉碎冲泡腔体(12.9) 内或粉碎腔内或冲泡腔(12)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能磨豆的咖啡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冲泡供水腔体(333)由下至上或由一侧至另一侧与大身分离或与电机(5)驱动部分离,或所述粉碎冲泡供水腔体(333)上至少下水口(332)和粉碎器(11)与大身(4)分离式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能磨豆的咖啡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13.4)用于将粉碎器(11)粉碎咖啡豆时的粉尘与咖啡液体出口隔离,将咖啡渣过滤在冲泡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能磨豆的咖啡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冲泡供水腔体(333)下部或底部的粉碎器(11)驱动位与下水口(332)前后或左右设置;
所述粉碎冲泡供水腔体(333)下部或底部的粉碎器(11)驱动位转动轴线与下水口(332)流水方向夹角设置或平行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能磨豆的咖啡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身(4)上设置电机(5),电机(5)驱动粉碎器(11)与粉碎腔内壁相对运动将咖啡豆粉碎,粉碎后的咖啡粉通过粉碎器(11)的离心力沿出料口或出料孔(11.4)定向洒落到过滤网(13.4)内或冲泡腔(12)内冲泡;或电机(5)驱动粉碎器(11)在粉碎冲泡腔内将咖啡豆粉碎和冲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能磨豆的咖啡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器(11)为粉碎刀片或研磨刀盘;所述粉碎器的离心力与出料口或出料孔横向设置或同一高度设置;
所述粉碎器(11)的粉碎刀片一侧或外围设置出料口,出料口与冲泡腔或过滤网相贯通;所述出料口或出料孔(11.4)上设置限粉粗细过流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能磨豆的咖啡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碎器(11)至少一个粉碎刀片或研磨刀盘设置在粉碎冲泡腔体(12.9)上或过滤网(13.4)上或大身(4)上或豆腔(115)上;
所述粉碎器(11)的两个研磨刀盘之间的间隙高于过滤网(13.4)的底部或冲泡腔(12)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毅蔚,未经张毅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4057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