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土木建设用的立式水泥混浆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041233.5 | 申请日: | 2017-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574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8 |
| 发明(设计)人: | 牛广天;閤彬;李猛;马强强;赵洋洋;于海洋;庄海峰;牛猛军;汤健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8C5/14 | 分类号: | B28C5/14;B28C7/06;B28C7/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20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土木 建设 立式 水泥 混浆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土木建设用的立式水泥混浆机。
背景技术
土木工程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而土木工程的建设基本上都需要水泥浆来进行建设,对于水泥混浆机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目前市场上的水泥混浆机基本上还是采用单一的滚筒式结构,其混浆的工作效率低下,混浆质量参差不齐,同时在混浆机整体性设计上有所不足,使得混浆机的实际工作实用性得不到最大化的体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土木建设用的立式水泥混浆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土木建设用的立式水泥混浆机,包括进料漏斗、机体、搅拌器和支撑板,所述机体上方设有进料漏斗,所述进料漏斗上方焊接有上限挡板,所述进料漏斗内表壁设有平滑层,所述进料漏斗底端设有导流孔,所述机体一端设有碳钢圈,且碳钢圈外侧固定有驱动电机,所述机体内部安装有转轴,且转轴表面安装有调速齿轮,所述机体内部设有推料器,且推料器一侧设有筛料板,所述机体另一端设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上方设有进水管,所述搅拌器外侧套接有下料管,所述机体下端焊接有减震垫板,且减震垫板下方固定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下方安装有支架,且支架之间固定有横杆,所述支撑板下方设有控制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驱动电机通过转轴穿过调速齿轮与推料器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进料漏斗与机体采用嵌入式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机体为一体化不锈钢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下料管与机体连接处固定有高压圈垫,且高压圈垫为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进料漏斗与机体采用嵌入式连接,使得操作人员能够根据实际的进料工艺要求对漏斗装置进行更换,其嵌入式的结构也方便了漏斗的拆卸和维护,节省不必要的人力浪费,通过机体为一体化不锈钢结构,在保证机体整体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情况下,也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外接设备,降低使用成本,另一方面,单个转轴带动推料器和搅拌器的设计,能够最大化的利用动力驱动,避免不必要的动力损耗,从而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土木建设用的立式水泥混浆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土木建设用的立式水泥混浆机的进料漏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驱动电机、2-碳钢圈、3-转轴、4-调速齿轮、5-进料漏斗、6-推料器、7-机体、8-筛料板、9-进水管、10-搅拌器、11-下料管、12-控制器、13-减震垫板、14-支撑板、15-横杆、16-支架、17-上限挡板、18-平滑层、19-导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土木建设用的立式水泥混浆机,包括进料漏斗5、机体7、搅拌器10和支撑板14,机体7上方设有进料漏斗5,进料漏斗5上方焊接有上限挡板17,进料漏斗5内表壁设有平滑层18,其平滑的结构能够有效的防止水泥原料在进料漏斗5内壁产生粘连和吸附的现象,从而使水泥原料能够完全的下落,进料漏斗5底端设有导流孔19,机体7一端设有碳钢圈2,且碳钢圈2外侧固定有驱动电机1,机体7内部安装有转轴3,且转轴3表面安装有调速齿轮4,其采用四级齿轮咬合结构,能够实现转速的多级调速,机体7内部设有推料器6,且推料器6一侧设有筛料板8,机体7另一端设有搅拌器10,搅拌器10上方设有进水管9,搅拌器10外侧套接有下料管11,机体7下端焊接有减震垫板13,用来降低驱动电机1工作产生的震动影响,且减震垫板13下方固定有支撑板14,支撑板14下方安装有支架16,且支架16之间固定有横杆15,支撑板14下方设有控制器12,控制器12通过支架16内置导线与驱动电机1和电源装置连接,进行人为的控制设备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0412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