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电性能测试方法及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711406832.3 | 申请日: | 2017-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6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焕宇;池上墀;金英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州市路桥豪达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19/00 |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陈龙 |
| 地址: | 31805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整车 电性能测试 整车电器 整车设计 测试 静态电流测试 汽车电路检测 汽车电子设备 测试数据 电气性能 电源分配 负载测试 过载短路 接地性能 整车电压 接地 电器件 电性能 轻量化 选型 汽车 验证 分配 优化 分析 | ||
本发明属于汽车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电性能测试方法及系统。它解决了现有汽车电路检测不够全面等问题。包括以下步骤:A:整车电器件静态电流测试;B:整车负载测试;C:整车电压降测试;D:整车导线过载短路测试。优点在于:着重对整车电器的回路保护情况及接地性能进行测试验证,并依据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整车设计中在电源分配、接地分配、回路保护等方面的隐藏缺陷,优化完善整车的电气性能,旨在针对整车设计中隐藏的电性能缺陷,以规避隐藏的缺陷,增加整车电器系统的性能及可靠性,以规避导线选型太粗及过度保护设计不合理现象,达到轻量化及经济合理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电性能测试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舒适性、安全性及经济性要求的提高,汽车的配置也愈加丰富,越来越多的电子电器设备或系统被集成与整车内。在整车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因此对整车的电器电路系统的性能、可靠性、轻量化以及成本控制的要求也就更高。因此整车电子电气系统匹配合理性的测试与验证已经成为整车开发中的重要一个环节。在新车型的试制过程中,对整车电子电气系统进行全面和正确的测试,可以大大减少整车在电性能方面隐藏的缺陷,从而提高整车的电气水平。但是现有的汽车电性能检测往往无法做到全面地、完整地测试回路保护情况及接地性能进行测试验证,同时检测精度低,这样可能会导致有隐藏缺陷的车辆进入市场,造成安全隐患。
为解决上述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例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静态电流检测设备及方法[申请号:201610209881.7],包括:数据采集单元、显示单元、电流检测钳及MCU;所述数据采集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电流检测钳的正极接线端相连,所述数据采集单元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电流检测钳的负极接线端相连,所述数据采集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MCU的输入端相连;所述MCU的输出端与所述显示单元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电流检测钳,用于检测线束中的静态电流;所述MCU通过所述数据采集单元采集所述静态电流,并根据所述静态电流拟合从采集开始到结束时间内的电流曲线;所述MCU输出所述电流曲线,并根据所述电流曲线计算输出平均放电电流、累计放电容量及累计放电时间。
上述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汽车电路检测精度低的问题,但是该方案依然存在着:无法做到全面地、完整地测试汽车各项电器指标,无法最大限度降低整车在电性能方面隐藏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较为全面地进行整车电性能测试以规避隐藏的缺陷的汽车电性能测试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的汽车电性能测试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汽车电性能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整车电器件静态电流测试;
B:整车负载测试;
C:整车电压降测试;
D:整车导线过载短路测试。
在上述的汽车电性能测试方法中,所述的步骤A中的整车电器件静态电流测试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关闭所有电器开关、车门和行李箱盖,拔下点火钥匙,仅打开前舱盖执行下一步操作;
A2:将万用表调至200mA安培档,拆下蓄电池的正极接头,然后将万用表的正极红色插头和负极黑色插头与蓄电池正极接头固定好,并将万用表的正极红色插头和负极黑色插头相连使万用表串联在整车回路中;
A3:盖上前舱盖,采用遥控钥匙对整车中控上锁,以使整车用电器进入休眠状态,待整车进入休眠状态后,断开回路中的万用表的正极红色插头和负极黑色插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州市路桥豪达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台州市路桥豪达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68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