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网状囊体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56865.7 | 申请日: | 201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23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董何彦;胡义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垠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22 | 分类号: | A61B17/22;A61B17/50;A61M29/04;A61M31/00 |
代理公司: | 辽宁沈阳国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0 | 代理人: | 李丛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状 体系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网状囊体系统,包括操控手柄、微导管、网状囊体和拉线,所述的微导管为中空导管,所述的网状囊体为纺锤型网状结构,所述的拉线的一端与网状囊体的远端连接,所述的拉线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网状囊体和微导管与操控手柄上的直径调节钮连接,所述的网状囊体整体在拉线的作用下能滑动收缩进入或滑出所述微导管;所述的操控手柄为中空管,所述的中空管内设置控制微导管进出中空管的推送装置,所述的推送装置与微导管连接,所述的操控手柄设置有直径调节钮和开关按钮。本发明采用网状囊体作为管腔内堵塞物和异物的捕捞工具,不易脱落,抓取牢靠,操作的稳定性好,对医生的操作水平要求相对较低,更适合普及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抓取管腔内堵塞物和异物的网状囊体系统,属于血管内异物取出装置。
背景技术
血管狭窄和堵塞疾病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血管狭窄和堵塞疾病患者日益增多。经皮血管介入治疗已成为血管狭窄和堵塞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经皮血管介入治疗手术例数保持高速增长。
虽然经皮血管介入治疗手术使用的支架和球囊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仍大量存在内皮化延迟、支架内血栓、支架内再狭窄、晚期追赶和血管回弹等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支架永久植入后,损伤血管内膜,且支架作为异物激活体内血小板,诱发血栓形成、白细胞聚集、炎症反应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最终导致血管新生内膜过渡增生。并且支架永久植入长期束缚血管的自然舒张,这也不利于患者预后。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降解支架和药物涂层球囊受到广泛关注。可降解支架可在植入体内2-3年后完全降解,再不留异物,理论上可解决永久植入支架的问题,但目前镁合金可降解支架降解过快,聚乳酸可降解支架降解过慢、导致严重血栓形成。这些严重问题使可降解支架很难广泛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在扩张球囊、输送药物后撤出体外,不留异物,但传统球囊均为软塑料制成,支撑强度低的特性使其存在血管回弹的缺陷。而使用金属材料和硬塑料制作网状囊体则具有类似金属支架的高支撑强度,再加工成网状囊体药物输送系统将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扩张过程保持血流畅通,抑制狭窄,避免回弹,不留异物。
血栓是全球前三位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共同发病机制。目前,血栓的抽吸和抓取已成为经皮血管介入治疗器械研究的热点。使用导管抽吸血栓的临床获益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器械取栓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器械取栓可快速开通血管,大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尤其适合治疗急性突发性血栓疾病。基于网状囊体制作的血栓抓取器械越来越受到关注。经皮血管介入治疗手术过程中还可能发生导丝断裂和支架脱载滞留体内等情况。虽然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必要时可能需要施行外科手术才能将断裂的导丝和脱载的支架等异物取出。
已经报道的用于捕捞脱落弹簧圈等血管内异物的器械类型主要有微套索、微夹钳,螺旋开瓶器状捕捞器、支架状捕捞器等四种类型:
1. 微套索的设计类似于套马索,套索从外套管伸出后即打开套索圈,待目标进入套索圈后,收紧套索圈即可抓获目标,但是这种套索圈在细小的颅内远端血管内很难充分打开,如果移位的异物团聚密集,则很难被套住,捕捞带有较大的偶然性;
2. 微夹钳设计主要应用于外周大血管内异物捕捞,偶尔也被用于在颅内大、中动脉内捕捞异物,但是其复杂的机械设计导致其末端僵硬,对脆弱的脑血管损伤较大,而且需要较大空间才能充分打开,同样不适用于末端纤细的脑血管;
3. 螺旋开瓶器状捕捞器设计原理类似软木塞开瓶器,主要目的是捕捞动脉中的血栓,在大脑中仅能应用于较大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等区域,其末端同样较为僵硬,并不适用于远端细小的脑血管;
4. 支架状捕捞器起源于血管内支架设计,因其类似于拖网状而被应用于捕捞血管内异物,但支架在血管内拖动时不可避免会损伤脆弱的血管内皮细胞,甚至直接导致血管痉挛闭塞。而且,其末端机械设计复杂且僵硬,通过性差,需要较大空间才能操作,若操作不当一旦将弹簧圈等异物推入更小的动脉则将无法捕捞,造成永久伤害。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垠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辽宁垠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568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