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亚精胺在制备治疗神经细胞损伤药物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54572.5 | 申请日: | 201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29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杨怡;张丽慧;王莉;徐晓斌;尤雯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132 | 分类号: | A61K31/132;A61P25/28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李世玉 |
地址: | 310036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精胺 制备 治疗 神经细胞 损伤 药物 中的 应用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亚精胺的应用,特别涉及一种亚精胺在制备治疗神经细胞损伤药物中的应用。
(二)背景技术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进行性衰退为特征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人类认识AD百余年来,对它的研究进展一直非常缓慢。AD发病机理复杂,在既有药物不理想的情况下,科学家们开始探寻新的药物靶点,一直以来存在多种假说,目前比较公认的是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eptide,Aβ)假说。在AD病理过程中,自噬降解能力失调可能导致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运输、代谢障碍,Aβ的大量堆积,导致自噬流(autophagic flux)受阻,下游底物降解不畅,引起神经元突触丢失、功能损伤,最终导致神经退行性病变。因而及时清除蛋白聚集物,避免其产生细胞毒性,或将有助于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Aβ的大量蓄积,造成神经元凋亡、变性。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凭借发现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获得了201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再一次证明了细胞自噬对人体机能的重要性。细胞自噬在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也是研究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亚精胺(spermidine)是一种天然形成的聚胺类物质,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亚精胺水平逐渐下调。近年来,研究发现给予亚精胺补给,可以显著延长多种模式生物的寿命,且该长寿效应与亚精胺对自噬的增强有关。此外,研究发现亚精胺具有缓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功效。生物学家证明内源性物质亚精胺可以引发细胞自噬作用。自噬是细胞内物质降解的途径之一,对保证细胞内环境稳态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恶劣条件下,细胞能通过自噬对蛋白聚集体及错误折叠蛋白进行降解,释放出大分子物质得以细胞自身的循环利用。Beclin 1是细胞自噬的一个关键调控因子,它直接参与自噬体膜的形成;还能接受许多其它的信号并调节自噬。我们推测,在正常生理或适度应激情况下,亚精胺通过调控细胞自噬的关键蛋白之一的Beclin 1,开启细胞自噬通路,加速对细胞内蛋白聚集物的清除,规避凋亡风险,利于细胞存活。
基于以上研究资料,我们认为,研究亚精胺对AD样神经元变性的保护作用,分析其对自噬关键因子Beclin 1的作用机制,对于寻求有效的延缓神经变性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本研究将阐明亚精胺对抗AD病理中神经元变性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干预和治疗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神经元病变另辟蹊径。长期给予亚精胺补给可能是一种健脑、补脑、延缓衰老的有效策略,亚精胺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AD治疗药物,并使该药物的临床实际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由于AD疾病人群基数大,药物的开发将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亚精胺在制备治疗神经细胞损伤药物中的应用,揭示了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开发新靶点,亚精胺有望成为治疗和预防退行性疾病的新型药物。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亚精胺在制备治疗神经细胞损伤药物中的应用。
进一步,所述神经细胞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神经细胞。
进一步,所述神经细胞包括皮层神经元、海马神经元和PC12(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
进一步,所述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与年龄增长相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包括阿尔茨海默病。
本发明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本发明提供了亚精胺的新应用功能,即亚精胺在神经细胞损伤保护中的应用。明确了亚精胺对Aβ诱导神经细胞AD样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干预和治疗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神经元病变提供实验依据。
(四)附图说明
图1为终浓度10μM的Aβ1-42和Aβ42-1处理PC12细胞24小时后光学显微照片,BF是明场,MT是MitoTracker染色。
图2为用终浓度为10μM的Aβ1-42和Aβ42-1处理原代皮层和海马神经元24小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原代神经元形态学的改变。比例尺,20μm。
图3为终浓度10μM的Aβ1-42处理PC12细胞24小时后,每100μm突起长度中串珠的个数(A)和在170μm×170μm区域内,突起断裂的百分比(B)统计结果,**P<0.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师范大学,未经杭州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545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