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敏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1081120.9 申请日: 2017-11-01
公开(公告)号: CN107629166B 公开(公告)日: 2020-11-27
发明(设计)人: 纪顺利;李腾飞;李多;丁黎;杨文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药科大学
主分类号: C08F222/10 分类号: C08F222/10;C08F220/06;C08F220/54;C08K9/06;C08K3/40;C08J9/26;B01J20/281;B01J20/28;G01N30/02;G01N30/7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11198 江苏***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热敏 型大环 内酯 抗生素 分子 印迹 固相微 萃取 纤维 制备 方法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测定动物源食品中痕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残留量的高选择性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以螺旋霉素作为模板分子,采用管套管热引发聚合的方法,得到本发明的合成包衣厚度可控的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它对螺旋霉素、替米考星、交沙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立体结构具有“记忆”功能。用此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可对残留分析样品溶液中螺旋霉素、替米考星、交沙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高选择性富集。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制备的萃取纤维化学、机械和热稳定好,萃取容量高,选择性好,具有温度敏感性,使用寿命长,在分析化学、环境分析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化学前处理领域,具体说是应用于测定动物源食品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残留量的高选择性分离的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样品前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分离基质和共存的干扰物,富集待测组分,提高检查灵敏度,以弥补现有分离技术和仪器检测灵敏度的不足。样品前处理所需时间约占全部分析时间的60%~70%,前处理过程引入的误差约占整个误差的70%~80%,因此样品前处理方法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分析方法的成败优劣。固相微萃取(SPME)是一种较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与传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相比,SPME具有样品用量少、处理时间短、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易与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联用、适合于现场或野外采集等优点。SPME技术的核心是涂有特定涂层的萃取头。常用的萃取头是以熔融石英纤维为载体,涂上一层固定相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PDMS/DVB)、聚丙烯酰胺(PA)、聚乙二醇/聚二甲基硅氧烷(CAR/PDMS)等,与其他组件组合而成。由于传统涂层以非特异性吸附为主,选择性不好,因此高选择性的微萃取纤维涂层的制备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对特定目标分子或其结构类似物具有专一识别性能的新材料,具有高选择性、化学和热稳定性好的优点,因此非常适合作为SPME纤维的涂层(称为MISPME)用于复杂样品预处理与富集过程。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弱碱性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支原体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可用作动物的生长促进剂。此类抗生素在全球饲料添加剂中的使用量仅次于四环素类抗生素,因此食品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残留的检测形势非常严峻。由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多数为一类缺乏特征紫外吸收或紫外吸收弱的化合物,如果使用紫外检测器,含量低的样品是无法实现定量检测的。如何有效的从复杂的食品基质中将痕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富集,浓缩提高检测限目前仍然是个挑战。鉴于MISPME的高选择性的识别能力和富集浓缩能力,发展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将有利于对其进行选择性富集浓缩,从而有利于后续的分离分析。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关热敏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制备及其应用的报道。

因此,一种利用螺旋霉素为模板制备热敏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并将其应用于固相微萃取同时富集动物源食品中多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方法被提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敏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的制备方法,该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对具有十四至十六元内酯环结构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有良好的识别性能。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热敏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进行:

(1)长度约为4~10cm的毛细管,火烧去除长度为1~5cm的外壁保护层,其外壁依次进行碱洗、酸洗、水洗、氮气吹干、硅烷化、烘干;

(2)截取长度约为1~5cm的玻璃管,烘干;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药科大学,未经中国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11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