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及其编码蛋白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05609.8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153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周彤;周益军;杜琳琳;施文娟;兰莹;孙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N15/29 | 分类号: | C12N15/29;C12N15/11;C07K14/41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4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黑条矮缩病 抗病 基因 rbsdv 及其 编码 蛋白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及其编码蛋白和应用。该基因为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的CDS序列。其编码蛋白为序列表中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本发明提供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转化该基因获得抗性显著提高的转基因水稻植株。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序列和应用领域,具体涉及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及其编码蛋白。
背景技术:
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引起的水稻重要病毒病害,RBSDV由介体灰飞虱以持久不经卵方式传播。水稻被感染后,表现出典型的矮缩、分蘖少,叶色浓绿,叶背部、叶鞘甚至茎秆上有蜡白色至暗褐色条状脉肿等症状。21世纪以来,由于主推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不足,江浙地区该病害的发生日益严重,特别是早播的单季晚稻秧田。该病害在江苏、浙江和河南的水稻产区呈爆发流行趋势。如2007年水稻黑条矮缩病首次在江苏粳稻上普遍发生,重病田连片绝收,2008年发病面积达2.67×105hm2,2009年则进一步上升到3.33×105hm2,给江苏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方法主要是使用农药防治传毒介体灰飞虱,然而由于介体灰飞虱种群数量大,防治困难,而且随着用药时间变长,介体昆虫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不佳,并且使用农药存在环境污染这一问题,因此发掘抗性资源、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虽然到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些抗性QTL,但是由于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病资源少、抗性呈现数量遗传特征,且抗性包括抗虫性和抗病性,所以迄今为止尚无抗性基因被克隆的报道。
基因功能注释获得抗病基因是挖掘抗性基因的有效办法。通过对抗性QTL上的基因注释直接筛选出可能的候选基因,在抗、感亲本中比较候选基因的差异后再在F2群体中验证,并对结构和功能预测,从而筛选和分离抗性候选基因。之后对候选基因转化进行转基因验证,从而确定抗病基因能否提高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之一是提供一个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
本发明目的之二是提供用于扩增上述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的一对引物。
本发明目的之三是提供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的cDNA序列。
本发明目的之四是提供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的编码蛋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才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基因RBSDV-6c,为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SEQ ID NO:2为与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序列90%以上同源性且具有与序列表中SEQID NO:1所示序列相同功能的核苷酸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056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