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溢流式固体垃圾清除的雨水缓流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821148.5 | 申请日: | 2017-09-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87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 发明(设计)人: | 汪青杰;张延年;张荣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3F5/10 | 分类号: | E03F5/10;C02F1/52 |
| 代理公司: | 沈阳之华益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21218 | 代理人: | 汪洋 |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溢流 固体 垃圾 清除 雨水 缓流 装置 | ||
1.一种溢流式固体垃圾清除的雨水缓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1)、混合水溢流分隔缓流墙(2)、公共水体溢流分隔缓流墙(3)、进水管(7)、混合水溢流出水管(9)、混合水沉淀池(12)、公共水体(13)和池底(21);所述池体(1)的底端与所述池底(21)相连接,所述池体(1)内设置相互平行的所述混合水溢流分隔缓流墙(2)和所述公共水体溢流分隔缓流墙(3),所述混合水溢流分隔缓流墙(2)和所述公共水体溢流分隔缓流墙(3)将所述池体(1)按次序分隔为混合水溢流集水池(5)、一级总集水池(4)和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集水池(6);在所述一级总集水池(4)中间设置有通过收集倾斜板(22)与所述池底(21)相连接的下沉式收集沟(14),所述下沉式收集沟(14)平行于混合水溢流分隔缓流墙(2)和所述公共水体溢流分隔缓流墙(3)相平行,所述进水管(7)从所述下沉式收集沟(14)的一侧进入所述一级总集水池(4),在所述下沉式收集沟(14)的另一侧通过下沉式底部出水管(8)与生活污水沉淀池(11)相连接,所述混合水溢流集水池(5)通过混合水溢流出水管(9)与混合水沉淀池(12)相连接,所述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集水池(6)通过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出水管(10)与公共水体(13)相连接;所述下沉式收集沟(14)与下沉式底部出水管(8)的连接位置设置有流量调节控制阀(18);在所述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集水池(6)内设置有水平放置的固态垃圾收集底板(23),所述固态垃圾收集底板(23)的一端与所述池体的内壁相连接,所述固态垃圾收集底板(23)的另一端与竖直放置的固液分离支撑板(17)相连接;所述公共水体溢流分隔缓流墙(3)和所述固液分离支撑板(17)的顶端通过倾斜的倾斜式水篦子(15)相连接,所述倾斜式水篦子(15)向下倾斜的角度为45-60°;所述倾斜式水篦子(15)、固液分离支撑板(17)和固态垃圾收集底板(23)下面形成净化后下部公共水体舱(19),所述固液分离支撑板(17)、固态垃圾收集底板(23)和池体形成固态垃圾收集舱(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溢流式固体垃圾清除的雨水缓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和池底(21)均采用混凝土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溢流式固体垃圾清除的雨水缓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水溢流分隔缓流墙(2)的高度为所述池体(1)高度的二分之一,所述公共水体溢流分隔缓流墙(3)的高度为所述池体(1)高度的四分之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溢流式固体垃圾清除的雨水缓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集水池(6)宽度为所述混合水溢流集水池(5)宽度的1.2-1.5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溢流式固体垃圾清除的雨水缓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总集水池(4)宽度为所述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集水池(6)宽度2-3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溢流式固体垃圾清除的雨水缓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倾斜板(22)向下倾斜,其倾斜角度为30-45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溢流式固体垃圾清除的雨水缓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式收集沟(14)的宽度为一级总集水池(4)宽度的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溢流式固体垃圾清除的雨水缓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式收集沟(14)、混合水溢流集水池(5)和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集水池(6)的底部均设置有加强弧形防冲击破坏层(20),所述加强弧形防冲击破坏层(20)下半部分为半圆形弧,所述半圆形弧用于所述下沉式底部出水管(8)、混合水溢流出水管(9)、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出水管(10)分别在下沉式收集沟(14)、混合水溢流集水池(5)和公共水体固液分离溢流集水池(6)内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2114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