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UPFC接入系统的方法、UPFC五节点功率注入模型及潮流计算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575197.5 | 申请日: | 2017-07-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471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 发明(设计)人: | 刘纲;黄俊辉;赵宏大;吴熙;殷天然;张文嘉;孙文涛;李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3/06 | 分类号: | H02J3/06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饶欣 |
| 地址: | 21000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upfc 接入 系统 方法 节点 功率 注入 模型 潮流 计算方法 | ||
1.采用UPFC接入系统的方法的UPFC五节点功率注入模型,其特征在于:UPFC接入系统的方法为:将并联换流器(1)通过并联耦合变压器Tsh与节点k相连,节点k通过变电站变压器T进行升压,接入到串联侧线路母线上,第一串联换流器(2)通过第一串联耦合变压器Tse1连接在第一回线路i1j1上,第二串联换流器(3)通过第二串联耦合变压器Tse2连接在第二回线路i2j2上,第一串联换流器(2)和第二串联换流器(3)均连接直流电容C1两端,且第一串联换流器(2)和第二串联换流器(3)均耦合连接并联换流器(1);
UPFC的输入信息分别为:节点i1、i2、j1、j2、k的电压幅值Vk和相角θk,受控线路i1j1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受控线路i2j2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UPFC的输出信息为节点i1、i2、j1、j2、k的注入有功功率Pks和注入无功功率Qks;UPFC控制目标为受控线路潮流以及节点电压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如式(1)—(10)所示:
Qks=VkIq (10)
其中,为第一串联耦合变压器Tse1的理想电压源电压与电抗压降合成得到的电压相角,为第一串联耦合变压器Tse1的理想电压源电压与电抗压降合成得到的电压幅值,为第二串联耦合变压器Tse2的理想电压源电压与电抗压降合成得到的电压相角,为第二串联耦合变压器Tse2的理想电压源电压与电抗压降合成得到的电压幅值,如式(11)和(12)所示,gij、bij、bcij分别为线路上的电导、电纳和对地电纳,Iq为相对于节点k电压的无功分量;为并联侧流入节点k的电流,也即并联侧输出电流;
其中,为第一串联耦合变压器Tse1的理想电压源的电压幅值,为第一串联耦合变压器Tse1的理想电压源的电压相角,为第一串联耦合变压器Tse1的理想电压源的电抗,为第一回线路i1j1所在支路的电流,为第二串联耦合变压器Tse2的理想电压源的电压幅值,为第二串联耦合变压器Tse2的理想电压源的电压相角,为第二串联耦合变压器Tse2的理想电压源的电抗,为第二回线路i2j2所在支路的电流;
Vsh为并联耦合变压器Tsh的理想电压源的电压幅值,θsh为并联耦合变压器Tsh的理想电压源的电压相角,Xsh为并联耦合变压器Tsh的理想电压源的电抗,并联侧电压源Vsh∠θsh和并联侧输出电流的关系如下: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UPFC五节点功率注入模型的潮流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未加入UPFC,进行初始条件下潮流计算;
(2)从数据接口读取UPFC的输入信息,录入UPFC的控制目标;根据初始潮流计算的自然潮流值和UPFC控制目标中设置的线路潮流得到节点j1和j2的注入功率,即得到根据式(5)—式(8),计算得出Vs′e1、θs′e1和Vs′e2、θs′e2;再根据式(1)—式(4)和式(9),计算得到输出信息Pks;
(3)通过得到的输出值计算新的状态变量和
(4)再获取新的输入信息,判断新的状态变量是否收敛;若不收敛,回到步骤(2);若收敛,则根据输出值和式(11)—式(12)计算出UPFC串联侧控制量Vse1,θse1,Vse2,θse2,根据式(10)计算出节点k的无功功率Qks;
(5)通过式(13)求出并联侧控制量Vsh和θs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7519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