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处理乡镇污水厂污泥的植物床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552966.X | 申请日: | 2017-07-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160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 发明(设计)人: | 薛旭东;王西锋;张振文;孙长顺;王晓涛;王丽香;胡龙刚;陈宣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姚咏华 |
| 地址: | 710061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乡镇 污水 污泥 植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乡镇污水厂污泥的植物床装置。应用于北方地区乡镇污水厂污泥的处理。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覆盖率不断加大,水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为了解决乡镇生活污水污染环境问题,建设污水处理厂成为必要手段。由于以往“重水轻泥”的错误观念,重视污水厂建设,忽略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导致污泥产量急剧增加,如果继续套用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置方法,既污泥脱水后或者卫生填埋或者焚烧处理等,投资运营成本对于乡镇财政来说无疑会带来巨大压力。
已公开专利号如CN104355490A《一种农村生活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装置及去除方法》、CN101659498A《农村乡镇生活污水复合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均在厌氧单元或者好氧单元结束后紧跟湿地单元,整个系统纯粹处理生活污水,忽略了对厌氧单元或者好氧单元的污泥处理。由于污水处理过程中,将接近50%的水污染物转移到污泥中,长期累积容易引起厌氧单元或者好养单元微生物失去活性,进而降低系统污水处理效果。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乡镇污水厂污泥的植物床装置,是以植物床污泥处理系统处理乡镇污水厂的污泥,利用植物进行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解决当前乡镇污水厂污泥处理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处理乡镇污水厂污泥的植物床装置,包括混凝土底板和设在其上方的砾石层,在砾石层上设铺设层,铺设层由下而上依次包括中砂层、排水土工布和植物床层,铺设层四周设有防渗层,包含A面防渗层和B面防渗层;在植物床层上设有污泥回流液缓冲池,污泥回流液缓冲池上方设有污泥回流液进水管,污泥回流液进水管连通污水厂沉淀池;在中砂层底部设有导排水管;
通过定期投加污水厂沉淀池的污泥回流液,使得植物床层植物床含水率小于50%。
作为优选,所述砾石层层厚为30±5cm,砾石层砾石粒径范围为50~100mm。
作为优选,所述中砂层层厚为10±3cm,中砂层砂石粒径范围为2~5mm。
作为优选,所述排水土工布规格为500~600g/m2。
作为优选,所述植物床层采用当地土壤和植物,植物床层厚度为30±5cm。
作为优选,所述防渗层为高密度聚乙烯防渗膜制作,厚度为1~2mm。
作为优选,所述污泥回流液进水管由自控装置控制,或由手动控制。定期投加的污泥回流液为污水厂沉淀池的污泥污水混合液,浓度约为30%~70%。
作为优选,所述污泥回流液缓冲池为椭圆柱体,四周蜂窝状开孔,便于污泥回流液均匀稳量溢出,内设斜板,斜板与竖直方向夹角50~80°,防止污泥回流液直接冲刷池底。
作为优选,所述导排水管中导水管采用单穿孔管,导水管铺设保持相对于水平面1~2°倾角,并且开孔向上,最终渗滤液通过导水管汇集到排水管排入污水厂的沉砂池或用于水质分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构建植物床污泥处理系统,建设成本约占污水厂总投资的2%,而传统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占污水厂总投资的50%以上,极大节约投资成本。
2、植物床污泥处理系统集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为一体,避免传统污泥处理如储运填埋等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问题。
3、采用污泥回流液定期投加方式,避免植物发烧致死现象。
4、适合应用于北方地区,小型乡镇可普遍推广。
5、操作简便,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运管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A-A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结构B-B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结构俯视图;
图4是含水率变化图。
图中:1-混凝土底板;2-级配砾石层;3-导排水管;4-中砂层;5-排水土工布;6-植物床层;7-A面防渗层;8-B面防渗层;9-污泥回流液进水管;10-污泥回流液缓冲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作为对发明做任何限制的依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529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