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H酸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049982.7 | 申请日: | 2017-0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985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 发明(设计)人: | 崔世海;杨静;张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绿世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26 | 分类号: | C02F1/26;C02F1/00;C07C303/44;C07C309/50;C02F101/38 |
| 代理公司: | 32204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郑立发 |
| 地址: | 21009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废水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H酸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向H酸工业废水中加入由稀释剂和络合剂2,6‑二乙基苯胺基‑N,N‑二乙基丙基醚组成的萃取剂进行萃取,并进行油水分离;(2)向步骤(1)萃取后的有机相中加入反萃剂无机碱溶液,使有机相中的H酸以离子形式转移到反萃液中,同时将萃取剂再生;(3)向步骤(2)反萃水相中加入无机酸溶液进行酸化处理,使H酸析出;(4)将析出的固体进行过滤,得到H酸产品。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使用的萃取剂具有高效性和高选择性,经过反萃处理后可循环使用;采用本发明方法处理H酸工业废水,COD去除率高达98%以上,H酸产品回收率高于85%。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H酸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属于H酸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染料行业中,通常H酸应用于生产酸性、活性染料,如酸性品红6B、酸性大红G、酸性黑10B、直接黑等。H酸生产过程中所产生废水的成分复杂、酸性强、COD高、毒性大。同时由于萘环中所含10个碳原子组成的离域共轭π键,结构较为稳定,导致难以降解。目前,针对H酸工业废水的处理,众多研究人员对此开展了大量工作,如王建刚在所申请的专利“一种H酸生产废水处理工艺”(201510425250.4)中,通过在废水中加入碱水和絮凝剂发生中和、絮凝反应,并通过过滤,吸附等工艺流程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肖羽堂在申请专利“一种H-酸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200710057544.1)中,将工业废水进行预处理并通过大孔弱碱性吸附树脂,使废水中所含的H酸吸附在树脂上,可有效降低废水的COD,同时树脂经碱液脱附再生。赵卫国在申请专利“一种染料中间体H酸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201410271457.6)中,将工业废水的pH调节至7~9,进入蒸馏浓缩处理,分离出高温盐、浓缩液和回用水;再将所述高温盐及浓缩液与高吸水性物质混拌,干燥后于300~800℃下进行裂解炭化,得到含炭和硫酸钠混合物。陈金龙在申请专利“H酸生产废水的净化和资源回收利用的方法”(200510037697.0)中,将过滤后的工业废水通过装有树脂的吸附柱,使其中的H酸吸附在树脂上,从而实现有机物和硫酸钠饱和溶液的有效分离。吸附分离后的出水即为无色透明的饱和硫酸钠溶液,该溶液可回用于原生产工艺的冲洗工序;树脂经氢氧化钠水溶液洗脱再生。
近年来,络合萃取因其效率高、周期短、生产能力大、操作便捷安全和能耗低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其主要步骤为:将待分离液体与含有络合剂的有机溶剂充分混合,以形成络合物使待分离物质转移至有机相中;有机相中的目标物质再根据pH、温度等摆动效应进行反萃,实现其与萃取有机相的分离。赵会兰在申请专利“一种用于萃取H酸废液的高效萃取剂及萃取方法”(200910245140.4)中,选用三丁胺、三庚胺或十二叔胺为络合剂,磺化煤油、乙酸丁酯或苯为稀释剂,正丙醇、正丁醇或磷酸三丁酯为促溶剂,具有较高的H酸萃取率,说明该类络合剂对H酸具有良好的高效性与选择性。然而该技术在实际运行中,易发生乳化现象与反萃液分离困难的现象,且残留在萃余水相中的变色酸易导致水相的颜色逐渐加深。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H酸工业废水切实有效的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H酸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
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H酸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向H酸工业废水中加入由稀释剂和络合剂2,6-二乙基苯胺基-N,N-二乙基丙基醚(简称:二醚)组成的萃取剂进行萃取,并进行油水分离;
(2)向步骤(1)萃取后的有机相中加入反萃剂无机碱溶液,使有机相中的H酸以离子形式转移到反萃液中,同时将萃取剂再生;
(3)向步骤(2)反萃水相中加入无机酸溶液进行酸化处理,使H酸析出;
(4)将析出的固体进行过滤,得到H酸产品。
优选,所述稀释剂为苯、甲苯、正辛醇或磷酸三丁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绿世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绿世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99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