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估算页岩储层压后平面改造面积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025249.1 | 申请日: | 2017-0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16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 发明(设计)人: | 黄仲尧;高东伟;廖如刚;黄艺;张驰;李婷;余洁;张远;陈新安;刘立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43/26 | 分类号: | E21B43/26;E21B49/00;G06F30/23;G06F30/27;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艾皮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777 | 代理人: | 杨克 |
| 地址: | 10002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估算 页岩 层压 平面 改造 面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估算页岩储层压后平面改造面积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读取单井各段井口破裂压力P0;预测单井各段井底破裂压力P1;计算出储层单井各段实际井底破裂压力P2;得到连续裂缝模型;生成等效裂缝模型;选延伸压力P3、平均延伸压力P4和施工有效时间T;定义施工有效压力P;在压裂改造应变预测图中明确出拉张和挤压应力区范围;若P1‑P2p,在压裂改造应变预测图中只考虑近井筒挤压应力区;若P1‑P2p,压裂改造应变预测图则为压后平面改造面积;描绘出压后平面改造面积,进而评价压裂效果。本发明利用地质力学模拟技术,预测和评价压裂改造范围,达到优化钻完井和压裂设计、评价压裂改造效果以及实现页岩气田持续高效开采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页岩气开采领域,具体是一种估算页岩储层压后平面改造面积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力压裂法”是页岩气开采的核心技术。由于页岩气分散的存在状态,页岩气的开采过程必须要将页岩层压裂形成裂缝网络才能达到开采和增产的目的。国内外开发大多数采用水平井大规模水力压裂,对于区域性开发,均采用“井工厂丛式井”开发模式,涪陵页岩气田采用的合理开发井距为500-600m,随着页岩气井开采的持续,必然面临着压力、产量越来越低,直至气井结束自然生产周期。后期如何进一步有效开采,是对老井开展重复压裂,还是采用加密井继续开发,是摆在页岩气决策者面前的重大难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评价压后改造区域的主要方法有Mayer软件压后模拟和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Meyer软件是一套在水力措施设计方面应用非常广泛的模拟工具。其中的MFrac是一个综合模拟设计与评价模块,含有三维裂缝几何形状模拟等众多功能。该软件结合压裂支撑剂传输与热传递的过程分析,它可以针对实时和回放数据进行模拟,从而对压后形成的裂缝网络(包括裂缝几何尺寸及SRV)进行描述和评价,但是Mayer软件压后模拟的缺点在于该软件在模拟过程中是基于完井电测原始数据导入软件后,根据钻完井的基础数据和压裂的施工参数进行模拟的,以“一孔之见”来代表整个储层空间,未考虑天然裂缝、平面的不均性等地质属性对压裂的影响,模型近似为一均一模型,模拟出的裂缝网络形态大同小异,不能反映压裂后的真实裂缝网络系统,对页岩气持续开采不具有指导意义。
微地震是用于水力压裂过程中诱导裂缝监测的主要技术。井中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压裂评价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够实时监测压裂过程中产生裂缝的位置、方位、长度、高度等参数特征。他的优点在于测量快速,方便现场应用;实时确定微地震事件的位置;确定裂缝的高度、长度、倾角及方位;直接测量因裂缝间距超过裂缝长度而造成的裂缝网络。压裂井中微地震监测技术的主要缺点在于不能对一个区块内所有井进行有效压裂评价。第一,受技术和生产限制,一个区块往往找不到合适的监测井,很多压裂井达不到监测条件。第二,受开采成本控制,页岩气开发不可能对绝大多数或所有的井开展微地震监测技术。这就为页岩气的开采带来了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估算页岩储层压后平面改造面积的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估算页岩储层压后平面改造面积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收集单井各段压力施工参数及压裂施工曲线,根据压裂曲线特征,读取单井各段井口破裂压力P0;
步骤二,收集页岩储层完井电测原始数据,采用SAOR储层地应力分析软件预测单井各段井底破裂压力P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52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