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泵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91184.4 | 申请日: | 2016-1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501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 发明(设计)人: | 南迫博和;铃木康巨;铃木一隆;服部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5B1/00 | 分类号: | F25B1/00;F25B41/20;F25B41/31;F25B49/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刘晓岑;王培超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本发明的热泵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其通过配管将压缩机、热源热交换器、膨胀机构以及中间热交换器依次连接并供制冷剂循环;和流体回路,其通过配管将中间热交换器、负荷热交换器以及止回阀依次连接并供流体循环,在该热泵装置设置压力调整阀。压力调整阀在流体回路中与将中间热交换器的输出口和负荷热交换器的输入口连接的配管连接。压力调整阀构成为:若制冷剂泄漏至流体且流体的压力上升,则切断流体的流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泵装置,特别是涉及热泵装置的制冷剂泄漏。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空调机和制冷装置等所使用的热泵装置。专利文献1记载的热泵装置具备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和供流体循环的流体回路。制冷剂回路通过配管将压缩机、热源热交换器、膨胀机构以及中间热交换器依次连接并构成为环状。流体回路通过配管将中间热交换器、第一阀、负荷热交换器以及第二阀依次连接并构成为环状。此外,为了应对制冷剂泄漏,专利文献1记载的热泵装置具备:泄漏检测装置,其检测在制冷剂回路循环的制冷剂从中间热交换器向流体泄漏的情况;和控制装置,其在泄漏检测装置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将连接于流体回路的第一阀和第二阀关闭。在该热泵装置中,若制冷剂从制冷剂回路向流体回路泄漏,则通过控制装置关闭第一阀和第二阀,因此防止泄漏的制冷剂向第一阀或第二阀处流动。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38577号
在引用文献1的热泵装置中,泄漏检测装置、关闭第一阀和第二阀的控制装置都是以电力为动力源的装置,在不供给电力的状态下无法动作。然而,即使在没有电力供给从而这些设备停止运转的状态下,也有可能因腐蚀引起的中间热交换器的破损、因气温降低引起的冻结而引起中间热交换器的破损。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检测出制冷剂的泄漏,另外,有可能无法防止泄漏的制冷剂向第一阀和第二阀处流动。其结果,制冷剂可能泄漏至配设有流体回路的负荷热交换器的室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没有电力供给的状态下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制冷剂向室内泄漏的热泵装置。
本发明的热泵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其通过配管将压缩机、热源热交换器、膨胀机构以及中间热交换器依次连接并供制冷剂循环;流体回路,其通过配管将所述中间热交换器、负荷热交换器以及止回阀依次连接并供流体循环;以及压力调整阀,其在所述流体回路中与将所述中间热交换器的输出口和所述负荷热交换器的输入口连接的配管连接,所述压力调整阀构成为:若所述制冷剂泄漏至所述流体且所述流体的压力上升,则切断所述流体的流路。
根据本发明的热泵装置,压力调整阀构成为若制冷剂泄漏至在流体回路循环的流体并且流体的压力上升,则切断流体的流路,并且与将中间热交换器的输出口和负荷热交换器的输入口连接的配管连接。因此,即使在对热泵装置不供给电源的状态下,也能够防止在中间热交换器内泄漏至流体的制冷剂到达负荷热交换器。其结果能够防止制冷剂向室内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构成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压力调整阀的构成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和水的流动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压力调整阀的制热运转时的动作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和水的流动的图。
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制热运转时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的制冷剂和水的流动的图。
图7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压力调整阀的制热运转时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的动作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构成图。
图9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制热运转时发生了制冷剂泄漏时的制冷剂和水的流动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911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