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存访问方法、装置及系统架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70340.9 | 申请日: | 2016-0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752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 发明(设计)人: | 陈少杰;杨伟;赵俊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2/02 | 分类号: | G06F12/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存 访问 方法 装置 系统 架构 | ||
一种内存访问方法、装置及系统架构,该内存访问方法包括:接收目标处理单元的访问请求,所述访问请求携带所述目标处理单元待访问的目标内存单元的目标标识;建立所述目标处理单元的第一无线收发天线与所述目标标识所标识的目标内存单元的第二无线收发天线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控制所述目标处理单元利用所述第一无线链路与所述目标内存单元之间进行访存请求数据的收发。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实现处理单元与内存单元之间可重构的无线链路,降低路由复杂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存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存访问方法、装置及系统架构。
背景技术
在通信技术中,通常为了便于对数据的处理,处理单元与内存单元分开进行集成,例如,大数据高并发应用的片上架构即是处理单元与内存单元分别集成,该片上架构往微观的众核+共享内存3D堆叠的架构发展,每个处理器核运行线程应用时,即从内存堆叠层的相应内存块中读取相应的数据。传统3D堆叠架构采用有线互连的方式,如图1所示,该架构包括众核层Layer2、交换层Layer1以及内存堆叠层Layer0,众核层包括多个处理器核,内存堆叠层包括多个内存块,处理器核与内存块之间的访存数据消息通过垂直方向TSV/TSI传送到对应层,然后由该层2D路由通路传送至相应内存块或者处理器核,2D路由通路由多跳节点路由实现,其中每跳节点的路由模块中的多端口开关切换实现包交换。这种有线互联的方式固定不可重构,路由复杂度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存访问方法、装置及系统架构,可以实现处理单元与内存单元之间可重构的无线链路,降低路由复杂度。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内存访问方法,包括:
接收目标处理单元的访问请求,该访问请求携带目标处理单元待访问的目标内存单元的目标标识;
建立目标处理单元的第一无线收发天线与目标标识所标识的目标内存单元的第二无线收发天线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
控制目标处理单元利用该第一无线链路与目标内存单元之间进行访存请求数据的传输。这种方式中,各个处理单元与各个内存单元之间通过建立无线链路进行通信,因此可以重构,并且可以通过建立不同的无线链路实现不同的处理单元与内存单元之间的通信,因此路由复杂度低。
基于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在建立目标处理单元的第一无线收发天线与目标标识所标识的目标内存单元的第二无线收发天线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判断第二无线收发天线是否在第一无线收发天线当前辐射角度范围内;
若第二无线收发天线不在第一无线收发天线当前辐射角度范围内,则调整第一无线收发天线的辐射方向,使得第二无线收发天线处于第一无线收发天线的辐射角度范围内。
若第二无线收发天线在第一无线收发天线当前辐射角度范围内,则直接建立目标处理单元的第一无线收发天线与目标标识所标识的目标内存单元的第二无线收发天线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这种方式进一步限定在建立第一无线链路时,通过判断目标内存单元的第二无线收发天线是否在目标处理单元的第一无线收发天线辐射角度范围内,从而确定不同的无线链路建立方式,当目标内存单元的第二无线收发天线不在目标处理单元的第一无线收发天线覆盖范围内,则可以通过查询天线波束角度以及调整目标处理单元的第一无线收发天线的辐射方向,从而实现第一无线链路的建立,从而扩大目标处理单元可以访问的内存单元的范围。
基于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在建立目标处理单元的第一无线收发天线与目标标识所标识的目标内存单元的第二无线收发天线之间的第一无线链路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从至少两个无线收发天线中为目标处理单元选取第一无线收发天线,并建立第一无线收发天线与目标处理单元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703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