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眼镜的变色滤光器以及具备该变色滤光器的眼镜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07158.9 | 申请日: | 2016-0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094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 发明(设计)人: | 洼井浩德;塚田英孝;松村祥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2C7/10 | 分类号: | G02C7/10;G02B5/20;G02B5/30;G02C7/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温剑;陈英俊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眼镜 变色 滤光 以及 具备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能够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来改变色相或者饱和度的实用的变色滤光器、以及具备该变色滤光器的眼镜,该变色滤光器具有包含二色性染料的两个以上的起偏器(20、30)以及支承起偏器(20、30)的框架(10),其中,通过使向至少一个起偏器(30)射入的偏振面或者从至少一个起偏器(20)射出的偏振面相对地旋转,滤光器的透射光的色相或者饱和度发生变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使偏振面旋转从而使透射光的色相或者饱和度变化的变色滤光器、以及具备该变色滤光器的眼镜。更详细而言,例如涉及在专用眼镜的用途中有用的变色滤光器,该专用眼镜用于通过使色相或者饱和度变化,从而供色弱者识别红色和绿色。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供色弱者识别红色和绿色的专用眼镜,例如存在使用了红色滤光器(或者绿色滤光器)的眼镜。但是,对于色弱者来说,并不希望由于使用这样的专用眼镜而被他人发现自己是色弱者。另外,一般而言,由于仅在需要识别红色和绿色时使用专用眼镜,因此,不时地戴上眼镜又摘下眼镜极其麻烦。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子太阳镜,该电子太阳镜能够使用红色用液晶、绿色用液晶以及蓝色用液晶来对各种颜色的显示进行控制。但是,该电子太阳镜的用途是显示符合个人的喜好、场所、流行时尚等用户嗜好的颜色的太阳镜的用途,关于用于色弱者的专用眼镜的用途未作出任何考虑。而且,其控制结构使用胆甾相液晶来反射一部分波长的光,结构复杂,构成零部件也多,并不实用。
此外,专利文献2虽然涉及液晶显示面板的领域而非眼镜,但是公开了一种使用了具有特定折射率的向列型液晶的彩色液晶显示元件。另外,在第[0002]段中,作为现有技术的一例,说明了由具备滤色器的液晶单元以及隔着该液晶单元配置的一对的偏振膜构成的彩色液晶显示元件通过使各滤色器各自的光的透射率变化,从而进行彩色显示的内容,进一步地,在第[0004]段中,说明了使用滤色器的以往的彩色液晶显示面板由于特定波长的光被滤色器吸收而获得着色光,因此光的透射率较低,显示较暗。即,在专利文献2中仅仅探讨了显示面板的性能,关于眼镜等的其他用途并未进行任何探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810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0968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来改变色相或者饱和度的实用的变色滤光器、以及具备该变色滤光器的眼镜。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结果发现利用偏振面的旋转来使透射光的色相或者饱和度变化是非常有效的,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通过以下事项来特定。
[1]一种用于眼镜的变色滤光器,其具有包含二色性染料的两个以上的起偏器、以及支承该起偏器的框架,其中,所述起偏器包括第一起偏器和第二起偏器,该第一起偏器为固定于所述框架的、非彩色的起偏器,该第二起偏器配置于在眼镜被人的面部支承的状态下,比所述第一起偏器更靠近所述面部的一侧的位置,且以可相对于所述框架旋转的方式被所述框架支承,该第二起偏器为彩色的、饱和度C*为10以上的起偏器,通过使所述第二起偏器本身旋转,而使从所述第二起偏器射出的光的偏振面相对地旋转,从而使所述用于眼镜的变色滤光器的透射光的色相或者饱和度发生变化。
[2]如[1]所述的变色滤光器,其中,两个以上的起偏器中的至少一个为彩色的起偏器。
[3]如[1]所述的变色滤光器,其中,通过使至少一个起偏器本身旋转,使偏振面相对地旋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井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071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