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以及送电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680003144.X | 申请日: | 2016-0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971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 发明(设计)人: | 坂田勉;菅野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2J50/00 | 分类号: | H02J50/00;H04B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刘静;段承恩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电力 传输 系统 以及 送电 装置 | ||
本公开涉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以及送电装置。送电装置具有:逆变器电路;将从所述逆变器电路输出的交流电力以无线方式输送的送电天线、和使所述逆变器电路输出所述交流电力的送电控制电路。所述送电控制电路通过使从所述逆变器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的频率变动为第1频率和第2频率,将所述交流电力作为二值通信数据进行输出,进行使所述频率为所述第1频率时的所述交流电力的电压的振幅与所述频率为所述第2频率时的所述交流电力的电压的振幅的差分消失的振幅控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以无线方式传输电力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以及送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正在不断开发以无线(非接触)方式向便携电话机、电动汽车等伴有移动性的设备传输电力的无线(非接触)电力传输技术。在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为了安全起见,需要在进行电力传输时建立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的通信。
从受电装置向送电装置的数据发送,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受电装置所具备的开关设备使负载的值变动的负载调制方式来进行。能够通过将负载的变动传达给送电装置来传递数据。另一方面,在需要从送电侧向受电侧传递数据的应用(例如,RFID)中,例如通过对被输送的电力(以下,有时称为“送电电力”。)的频率进行调制,能够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传递数据。
这样的从受电装置向送电装置的数据通信以及从送电装置向受电装置的数据通信例如已在专利文献1以及2中公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1779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06305号
发明内容
但是,在所述现有技术中,在从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一方向另一方发送数据的期间,无法从另一方向一方发送数据。因此,在进行双向的数据通信时产生等待时间,到通信完成为止需要较长时间。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涉及的送电装置,是具备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的送电装置,所述送电装置具有:逆变器电路,其将从电源供给的第1直流电力变换成交流电力并输出;送电天线,其将从所述逆变器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以无线方式进行输送;以及送电控制电路,其使所述逆变器电路输出所述交流电力,通过使从所述逆变器电路输出的所述交流电力的频率变动为第1频率(f1)和第2频率(f2),将所述交流电力作为二值通信数据进行输出,所述受电装置具有:受电天线,其接受从所述送电天线以无线方式输送的所述交流电力;以及受电侧振幅调制器,其使被输入到所述送电天线的所述交流电力的电压的振幅变动为第1振幅(V1)和第2振幅(V2),所述送电控制电路在利用所述送电天线与所述受电天线的电磁耦合从所述送电天线向所述受电天线发送第1二值通信数据时,对应于所述第1二值通信数据的一方来选择所述第1频率(f1),对应于所述二值通信数据的另一方来选择所述第2频率(f2),所述受电侧振幅调制器在利用所述电磁耦合从所述受电天线向所述送电天线发送第2二值通信数据时,对应于所述第2二值通信数据的一方来选择所述第1振幅(V1),对应于所述二值通信数据的另一方来选择所述第2振幅(V2),所述送电控制电路使用所述逆变器电路来进行振幅控制,所述振幅控制使所述交流电力的频率为所述第1频率(f1)时的所述交流电力的电压的第3振幅(V3)与所述交流电力的频率为所述第2频率(f2)时的所述交流电力的电压的第4振幅(V4)的差分消失。
这些总括性或具体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者记录介质来实现。或者,也可以通过系统、装置、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和记录介质的任意组合来实现。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能够在送电装置与受电装置之间同时双向地传输数据,因此能够缩短到双向通信的完成为止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送电装置进行的Tx数据的发送时的电压的振幅的变化的例子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0314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电子装置
- 下一篇:自适应交流电交换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