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塑料颗粒除味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453696.4 | 申请日: | 2016-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574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8 |
| 发明(设计)人: | 徐力群;赵发文;任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佳华精化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B13/00 | 分类号: | B29B13/00;B29B13/02;B29B13/04;B29B9/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6 | 代理人: | 连平 |
| 地址: | 31236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料颗粒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塑料颗粒除味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的VOC法规:2004年7月14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召开标准开题认证会,正式启动国家环保标准《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及测量方法》的制订方法;2008年3月1日,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牵头制定的《HJ/T 400-200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的行业标准实施;2009年底,环境保护部公布了《车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要求》(征求意见稿),该《要求》规定了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要求,并确定了以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乙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等作为主要控制物质;2011年,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GB/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国家标准,并于2012年3月1日正式实施。《指南》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的浓度要求;
GB/T 27630-2011是中国第一次就乘用车内空气质量发布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车内空气质量长期无标准的空白,使我国市场上的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终于有法可依;
而塑料颗粒作为汽车部分内饰件和前后保险杠的主要材料,首先必须符合VOC法规的要求,所以在塑料颗粒的生产过程中,塑料颗粒的除味变得至关重要也必不可缺;
除味的过程中,一般先把塑料颗粒输送到加热料斗中,使其味道充分散发出来,然后边传送边散发,最后再进入冷却料斗中,进行降温回复到常温状态,后续视情况而定是否是进一步加热然后再冷却还是说直接输送到下一工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加热和冷却的除味次数可控的塑料颗粒除味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塑料颗粒除味系统,包括主支撑板、进料料斗和一对前后对称设置的除味装置;除味装置包括加热料斗、振动提升机和冷却料斗;主支撑板底部固定有若干支撑柱并且支撑柱竖直固定在地面上;进料料斗通过若干固定在主支撑板上的方形支撑柱固定在主支撑板上方;进料料斗的侧壁上固定有总进料管;一对除味装置固定在主支撑板上;进料料斗的圆锥部设置有一对前后对称的进料支管路并且进料料斗的底部固定有分流管;分流管上设置有分流开关;进料支管路与加热料斗的第一进料管路连通;加热料斗和冷却料斗通过第一出料管路与振动提升机底部的进料口连通;振动提升机上部的出料口设置有与加热料斗和冷却料斗的盖板单元连接的分料装置;
加热料斗包括料斗本体、出料单元、第一出料管路和第二出料管路;料斗本体内部空间设置为储料腔;料斗本体的侧壁倾斜连通有第一进料管路;料斗本体的圆锥部的外侧壁面上安装有通气管路;料斗本体的上端面上设置有盖板单元并且盖板单元上设置有出气管路和分料口;出料单元通过法兰连接在料斗本体的下端面上;出料单元的侧壁上倾斜固定有第一出料连接管;第一出料管路通过法兰连接在第一出料连接管上;出料单元的底端固定有第二出料管路;第一出料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出料开关;第二出料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出料开关;
冷却料斗的结构相对于加热料斗减少了第一进料管路;
主支撑板的左侧固定有一对热风风机、右侧固定有一对冷风风机;热风风机通过管路与热风风机的通气管路连通;冷风风机通过管路与热风风机的通风管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出料单元的上端的法兰盘上安装有出料开关;第一出料管路的上端的法兰盘上设置有第一出料开关;第二出料管路上水平设置有第二出料开关;储料腔的侧壁上固定有尖角朝下的圆锥状的透气网并且透气网的底部不封口;透气网的下端的外侧壁上固定有圆环状的支撑架;透气网的支撑架的外圆柱面固定在料斗本体的圆锥部的内侧壁面;透气网的锥度大于料斗本体的圆锥部的锥度并且透气网、料斗本体的圆锥部和透气网的支撑架围成透气腔;通气管路与透气腔连通;透气网上均匀成型有透气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料斗本体的圆锥部的上端的内侧壁上固定若干支撑连接杆;若干支撑连接杆的内侧端固定有散气斗;散气斗为尖角朝上的斗状;散气斗上均匀成型有散气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佳华精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佳华精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4536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