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的腔镜手术钳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13567.3 | 申请日: | 2016-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833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陈运峰;于吉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运峰 |
主分类号: | A61B17/29 | 分类号: | A61B17/29;A61B1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66 | 代理人: | 刘妍珺,马思敏 |
地址: | 201907 上海市宝***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术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腔镜手术下便于打结操作的新的腔镜手术钳。
背景技术
腔镜手术是外科手术的第二次革命,发展至今腔镜手术已日趋成熟,手术范围也拓宽至各个外科专业包括专科科室。
打结是外科手术缝合操作的关键步骤,腔镜下手术操作方法与开放手术操作有着很大的区别,直视下开放手术打结是手术过程中最基本的常规操作,而腔镜手术下打结却给外科医生带来一定的难度。腔镜手术下血管、组织的夹闭常常会选用钛夹或homelock进行夹闭断开,术后体内必然存在异物,而国内外也有一些关于术后钛夹钉脱落导致大出血的报道。而可吸收性钛夹使用量大,费用昂贵,且吸收过程中同样也容易引起脱落会导致出血的可能。
丝线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材料,术后可以减少体内异物的残留,而且减少因滑脱而导致的术后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节省手术成本,降低耗材,减少手术费用。为避免此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传统的丝线结扎、缝扎后打结技术引起本领域的关注,显然熟练掌握腹腔镜手术下打结技术成为外科手术操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腔镜手术下打结难度高,所需时间长,不易操控,
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适用于腔镜下、易于打结操作的腔镜手术器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三瓣式腔镜手术钳。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腔镜手术钳,所述腔镜手术钳包括依次互相连接的一对夹持瓣叶、钳身、手持操作部,所述钳身上还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容纳与钳身活动连接的第三瓣叶,以及控制第三瓣叶与钳身相对闭合或开放的控制件,所述控制件通过钳身内部一端的第一控件连接于所述第三瓣叶,另一端为第二控件,所述第二控件设于手持操作部近侧,
其中,在所述第三瓣叶闭合状态下,所述第三瓣叶贴合于钳身的凹槽内与钳身形成一体;在所述第三瓣叶开放状态下,所述第三瓣叶部分脱离钳身,并通过所述第一控件与所述钳身相连。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三瓣叶长度约为0.5-1.5cm;和/或宽度约为0.2-0.5cm;和/或厚度约为0.1-0.3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第三瓣叶长度为0.8-1.2cm,更佳地,为1.0cm;所述的第三瓣叶宽度为0.3-0.5cm和/或厚度约为0.35-0.45cm,较佳地0.2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三瓣叶距离所述手术钳的顶端约1-3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三瓣叶的远端或近端通过轴接连接于所述钳身。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三瓣叶外形呈钝型。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控制件通过杠杆控制所述钳身的闭合或开放。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二控件设于钳身上,且位于距离所述手术钳远端10-15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三瓣叶的远端通过轴接连接于所述钳身。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三瓣叶的远端或近端均不与钳身相连接。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三瓣叶的中部与所述第一控件相连。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二控件还设置有锁定键或限位件,从而锁定所述第三瓣叶的闭合和/或开放状态或将其状态进行限位。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手术钳钳身的直径为0.5-1.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手术钳的长度为30-40c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腔镜包括胸腔镜、或腹腔镜。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手术钳的材料为医用钢、塑料、橡胶。
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手术钳的优选方式,其中11夹持瓣叶,12手术钳顶端,20钳身,21凹槽,22第三瓣叶,23第三控件,24第二控件,25手持操作部,202第三瓣叶远端,201第三瓣叶近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的腔镜手术钳。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瓣式的手术钳,所述手术钳的钳身设有可开放或关闭的第三瓣叶,所述第三瓣叶由与手持操作部相邻的控制件进行连接并控制,从而可以在腔镜打结操作过程中,通过第三瓣叶的开放或关闭夹持住活动的打结线头,仅采用2个伸入体内的操作钳即可快速完成腔镜下打结操作,从而减少了手术时间,也减少了在体表多开孔引入更多操作钳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术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运峰,未经陈运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135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