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纤维细粒式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1253699.8 | 申请日: | 2016-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07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盛;刘朝晖;许庆祥;曹前;柳力;马永波;杨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4B26/26 | 分类号: | C04B26/26;C04B40/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10114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细粒 沥青 混合 料及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纤维细粒式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沥青混合料油石比为5.5%~6.0%,沥青为改性沥青,内掺沥青质量0.3%的非胺类抗剥落剂;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为13.2mm,4.75mm筛孔的通过率为25%~30%,0.075mm筛孔的通过率为9%~11%,粉胶比为1.5~2.0;空隙率为3%~5%,矿料间隙率不小于15%,沥青饱和度为65%~80%;纤维稳定剂为玄武岩纤维和木质素纤维,玄武岩纤维为白色絮状玄武岩纤维,木质素纤维为灰色颗粒状木质素纤维,纤维采用专用的纤维添加设备自动加入拌和锅中。本发明的双纤维细粒式沥青混合料适用于南方夏季高温多雨地区高速公路的新建和养护维修项目,能有效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和抗水损害的能力,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纤维细粒式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沥青路面因其良好的行车舒适性和优越的使用性能,得到了广泛应用,90%以上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城市道路均采用沥青路面。然而,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道路运输中不断增加的重载车辆严重影响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尤其是沥青路面的车辙变形普遍较大。因此,研发高性能的沥青混合料成为了高速公路建设与养护的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采用间断级配、骨架密实结构的沥青混合料,以减小沥青路面的车辙变形。这种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多、沥青用量高,所以要掺加木质素纤维稳定剂。常用的木质素纤维是天然木材经过化学处理得到的有机纤维,外观为棉絮状,呈白色或灰白色,有良好的韧性、分散性和化学稳定性,吸水能力强,可以起到吸油和稳定的作用。沥青混合料中为减小车辙变形还可以添加玄武岩纤维,玄武岩纤维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纯天然矿物纤维,具有工作温度范围大、力学性能优异、化学稳定性好、抗老化性能好、稳定性好、热绝缘性能好等优势,可使沥青在低温条件下的变形减小、模量增大、劲度提高,有效改善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切性能。
将玄武岩纤维和木质素纤维复合后掺入沥青混合料中,能有效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和抗水损害的能力,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同时发挥玄武岩纤维力学性能优异和木质素纤维吸油性强等特点,也可提高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率。因此,开发一种双纤维细粒式沥青混合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研发一种双纤维细粒式沥青混合料,此材料可以起到提高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和抗水损害能力,提高旧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率,并具有优良的路用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本发明材料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纤维细粒式沥青混合料,其特征在于,油石比为5. 5%~6.0%,沥青为改性沥青,内掺沥青质量0.3%的非胺类抗剥落剂;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为13.2mm,4.75mm筛孔的通过率为25%~30%,0.075mm筛孔的通过率为9%~11%,粉胶比为1.5~2.0;空隙率为3%~5%,矿料间隙率不小于15%,沥青饱和度为65%~80%;纤维稳定剂为玄武岩纤维和木质素纤维,玄武岩纤维掺量为沥青混合料质量的0.2%,木质素纤维掺量为沥青混合料质量的0.2%。
所述玄武岩纤维为白色絮状玄武岩纤维,长度不大于6mm;所述木质素纤维为灰色颗粒状木质素纤维,经纤维投放装置处理后为灰色絮状木质素纤维,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
所述改性沥青在25℃,5s,100g的针入度值不小于40(单位为0.1mm),5℃的延度值不小于20cm,软化点不小于75℃。
所述的一种双纤维细粒式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指标为:车辙试验动稳定度不小于5000次/mm;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不小于90%;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不小于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536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