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区燃料冷却剂反向流动燃料组件及超临界水冷堆有效
| 申请号: | 201611059693.7 | 申请日: | 2016-1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4875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 发明(设计)人: | 夏榜样;卢迪;王连杰;李庆;李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 主分类号: | G21C15/02 | 分类号: | G21C15/02;G21C15/12;G21C3/32;G21C3/322 |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0 | 代理人: | 高俊 |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 冷却剂 反向 流动 组件 临界 水冷 | ||
1.一种双区燃料冷却剂反向流动燃料组件,包括燃料组件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组件本体包括均呈筒状的隔热围筒(5)及组件盒(4),所述组件盒(4)套设于隔热围筒(5)外部,所述隔热围筒(5)内设置有内区燃料棒(2)及导向管(3),所述隔热围筒(5)的外壁与组件盒(4)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外区燃料棒(1),且内区燃料棒(2)、导向管(3)、外区燃料棒(1)均不止一个,内区燃料棒(2)与与之相邻的导向管(3)或内区燃料棒(2)、外区燃料棒(1)与与之相邻的外区燃料棒(1)均间隔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区燃料冷却剂反向流动燃料组件,其特征在于,隔热围筒(5)内的内区燃料棒(2)及导向管(3)相互之间按正方形或六角形栅格排列,隔热围筒(5)外壁与组件盒(4)内壁之间的外区燃料棒(1)相互之间按正方形或六角形栅格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区燃料冷却剂反向流动燃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区燃料棒(2)为低富集度UO2燃料,所述外区燃料棒(1)为高富集度UO2燃料或者MOX燃料,所述低富集度UO2燃料为235U富集度小于5%的UO2燃料,所述高富集度UO2燃料为235U富集度大于或等于5%的UO2燃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区燃料冷却剂反向流动燃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区燃料棒(2)的棒径小于或等于外区燃料棒(1)的棒径,内区燃料棒(2)间距小于或等于外区燃料棒(1)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区燃料冷却剂反向流动燃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区燃料棒(2)、导向管(3)、外区燃料棒(1)、隔热围筒(5)、组件盒(4)五者的轴线平行,且导向管(3)均布于隔热围筒(5)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区燃料冷却剂反向流动燃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围筒(5)内设置有200根内区燃料棒(2)和25根导向管(3),隔热围筒(5)外壁与组件盒(4)内壁之间设置有304根外区燃料棒(1),所述外区燃料棒(1)相互之间、内驱燃料棒(2)与导向管(3)相互之间均按正方形栅格排列,隔热围筒(5)及组件盒(4)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均为正方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区燃料冷却剂反向流动燃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围筒(5)内设置有210根内区燃料棒(2)和61根导向管(3),隔热围筒(5)外壁与组件盒(4)内壁之间设置有360根外区燃料棒(1),所述外区燃料棒(1)相互之间、内驱燃料棒(2)与导向管(3)相互之间均按六角形栅格排列,隔热围筒(5)及组件盒(4)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截面均为六角形。
8.一种超临界水冷堆,包括压力容器(6),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容器(6)内设置有两块分层隔板,以上的两块分层隔板将压力容器(6)内部的空间分割成沿着压力容器(6)轴向方向分布的上腔室(7)、蒸汽腔室(8)及下腔室(9),蒸汽腔室(8)位于上腔室(7)与下腔室(9)之间,所述蒸汽腔室(8)中还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区燃料冷却剂反向流动燃料组件,且所述的双区燃料冷却剂反向流动燃料组件中,隔热围筒(5)的长度长于组件盒(4)的长度,隔热围筒(5)的进口端与出口端分别与上腔室(7)和下腔室(9)相通,组件盒(4)的入口端与下腔室(9)相连,组件盒(4)的出口端位于蒸汽腔室(8)内,所述压力容器(6)上还设置有与上腔室(7)相通的冷却剂入口,压力容器(6)上还设置有与蒸汽腔室(8)相通的冷却剂出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超临界水冷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腔室(7)和下腔室(9)中均设置有用于对冷却剂流动进行导向或限流的节流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5969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