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井下钢管电缆续接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872576.6 | 申请日: | 2016-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002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 发明(设计)人: | 廖成龙;沈泽俊;黄鹏;魏然;张卫平;钱杰;王新忠;童征;张国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G15/08 | 分类号: | H02G15/08;H02G15/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郭晓宇 |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井下 钢管 电缆 续接器 | ||
1.一种井下钢管电缆续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密封结构、第二端密封结构、续接筒和耐高温阻燃热缩管;
其中,将所述第一端密封结构和所述续接筒依次套入第一钢管电缆,并使所述第一钢管电缆穿出所述续接筒;
将所述第二端密封结构和所述耐高温阻燃热缩管依次套入第二钢管电缆,并使所述第二钢管电缆穿出所述耐高温阻燃热缩管;
将所述第一钢管电缆和第二钢管电缆焊接在一起,并将所述耐高温阻燃热缩管移至电缆焊接处,对所述耐高温阻燃热缩管加热使其收缩并包裹在所述第一钢管电缆和所述第二钢管电缆的钢管外部;将所述续接筒移至所述焊接处,通过所述第一端密封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一钢管电缆的钢管和所述续接筒形成密封,且通过所述第二端密封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二钢管电缆的钢管和所述续接筒形成密封;
所述第一端密封结构包括第一电缆密封接头、第一压环、第一橡胶密封圈以及第一挡环;
将所述第一电缆密封接头、第一压环、第一橡胶密封圈、第一挡环和所述续接筒依次套入所述第一钢管电缆;
其中,所述续接筒移至所述电缆焊接处,通过所述第一端密封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一钢管电缆的钢管和所述续接筒形成密封,具体包括:
将所述第一电缆密封接头与所述续接筒通过密封管螺纹进行连接,随着所述第一电缆密封接头的拧入,所述第一压环对所述第一橡胶密封圈进行挤压,所述第一橡胶密封圈发生变形,从而与所述第一钢管电缆的钢管和所述续接筒形成密封,将所述第一电缆密封接头上的螺母拧紧,与所述第一钢管电缆的钢管紧紧接触,从而与所述第一钢管电缆的钢管形成金属密封,并对所述第一钢管电缆的钢管抓紧固定;
所述第一挡环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橡胶密封圈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钢管电缆续接器,其特征在于,当将所述第一电缆密封接头上的螺母拧紧时,所述第一电缆密封接头内部的卡套结构与所述第一钢管电缆的钢管紧紧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钢管电缆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密封结构包括第二电缆密封接头、第二压环、第二橡胶密封圈以及第二挡环;
将所述第二电缆密封接头、第二压环、第二橡胶密封圈、第二挡环和所述耐高温阻燃热缩管依次套入所述第二钢管电缆;
其中,所述续接筒移至所述电缆焊接处,通过所述第二端密封结构分别与所述第二钢管电缆的钢管和所述续接筒形成密封,具体包括:
将所述第二电缆密封接头与所述续接筒通过密封管螺纹进行连接,随着所述第二电缆密封接头的拧入,所述第二压环对所述第二橡胶密封圈进行挤压,所述第二橡胶密封圈发生变形,从而与所述第二钢管电缆的钢管和所述续接筒形成密封,将所述第二电缆密封接头上的螺母拧紧,与所述第二钢管电缆的钢管紧紧接触,从而与所述第二钢管电缆的钢管形成金属密封,并对所述第二钢管电缆的钢管抓紧固定;
所述第二挡环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橡胶密封圈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井下钢管电缆续接器,其特征在于,当将所述第二电缆密封接头上的螺母拧紧时,所述第二电缆密封接头内部的卡套结构与所述第二钢管电缆的钢管紧紧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钢管电缆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续接筒上设有便于扳手夹持的台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钢管电缆续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缆焊接处缠有耐高温绝缘胶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钢管电缆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续接筒的材质为不锈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钢管电缆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缆密封接头和第二电缆密封接头的材质为不锈钢,内部设计有卡套结构,在拧紧情况下所述卡套结构与钢管紧紧接触,形成金属密封,并对所述钢管形成抓紧固定作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钢管电缆续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环和第二压环的材质为不锈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7257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