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腐植酸肥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727173.2 | 申请日: | 2016-08-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166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 发明(设计)人: | 孙中涛;刘丽英;王思同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5G3/04 | 分类号: | C05G3/04;C05F1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71018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腐植酸 肥料 复合菌剂 复合酶 菌糠 酶解 综合利用水平 食用菌菌糠 微生物发酵 大豆糖蜜 抗逆能力 调质剂 苹果渣 汽爆 制备 抗病 发酵 改良 土壤 开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腐植酸肥料,是以食用菌菌糠、苹果渣、大豆糖蜜、调质剂、复合酶、复合菌剂为主要原料,经酶解与微生物发酵而制得,具体方法为菌糠经汽爆后,采用复合酶与复合菌剂进行酶解与发酵,提高了生物腐植酸的转化率。本发明不仅提高了菌糠的综合利用水平,而且所开发的生物腐植酸肥料,具有改良土壤、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与抗逆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生物腐植酸肥料,更具体涉及一种以食用菌菌糠为原料通过酶解与发酵法制备的生物腐植酸肥料。
背景技术
生物腐植酸是指以生物质为原料,采用生物技术(主要指发酵法)制备的腐植酸类产品,其成分极其复杂,除黄腐酸等腐植酸成分外,还含有氨基酸、酶、有益微生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逆能力、改良土壤和提高产品品质的作用。与矿源腐植酸相比,生物腐植酸分子量更小,功能团更多,生物活性更强,具有更好的农业应用效果。目前,生物腐植酸的生产工艺与普通堆肥类似,主要是采用富含纤维素、木质素的生物质原料,接种或不接种菌剂,进行好氧或厌氧发酵,将生物质原料转化为富含生物腐植酸的新型肥料。影响生物腐植酸生成率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生物质原料的种类与预处理方法、发酵菌剂的种类、发酵工艺条件等,这些因素不但影响生物腐植酸的生成量,还影响其理化特性与生物活性。通过优化这些工艺条件,可以提高生物腐植酸的产品质量和应用效果。
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主要栽培品种包括平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灵芝等。食用菌采收后剩余的栽培基质称为菌糠,除含有栽培基质的残留成分,还含有丰富的菌丝体、蛋白质、肽、真菌多糖等成分,是一种极具有开发潜力的农业资源。目前,我国对菌糠的综合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除少数用于饲料外,大部分被用于堆肥,或堆积在田间地头,任其腐烂,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生物腐植酸肥料,是以食用菌菌糠、苹果渣、大豆糖蜜、调质剂、复合酶、复合菌剂为主要原料,经酶解与微生物发酵而制得,具体方法为菌糠经汽爆后,采用复合酶与复合菌剂进行酶解与发酵,提高了生物腐植酸的转化率。本发明不仅提高了菌糠的综合利用水平,而且所开发的生物腐植酸肥料,具有改良土壤、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与抗逆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生物腐植酸肥料,其主要原料按重量份计为:
食用菌菌糠70-80份,苹果渣20-30份,大豆糖蜜1-2份,调质剂1-2份,复合酶0.1-0.2份,复合菌剂0.1-0.2份;
其中所述的食用菌菌糠来源于平菇或香菇或金针菇或杏鲍菇或灵芝的菌糠;其主要栽培基质为棉籽壳、豆秸、锯末、木屑等;
所述的复合酶中酶系组成为纤维素酶12500-25000u/g、蛋白酶2500-5000 u/g、甘露聚糖酶5000-10000u/g、木聚糖酶10000-20000u/g;
所述的苹果渣为苹果榨汁后所得残渣,其水分、蛋白质和粗纤维的重量百分比控制在为8-10%、6-8%和15-17%;
所述的大豆糖蜜其主要组成成分的重量百分比:粗脂肪0.5-1%,粗蛋白7-9%,碳水化合物50-55%;
所述的调质剂的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为柠檬酸30%,硫酸钾30%,十二烷基磺酸钠10%,黄腐酸钾30%;采用这种组成的调质剂可以有效调节物料的界面张力、浸润性等物化性质,同时具有提高复合酶的酶活力与稳定性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农业大学,未经山东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271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