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保护电路的磁共振成像接收线圈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693636.8 | 申请日: | 2016-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652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 发明(设计)人: | 蒋瑜;蔡昕;徐俊成;胡晋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R33/36 | 分类号: | G01R33/36 |
| 代理公司: | 上海麦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7 | 代理人: | 董红曼 |
| 地址: | 20006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保护 电路 磁共振 成像 接收 线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保护电路的磁共振成像接收线圈,包括依次连接的接收线圈、谐振回路、匹配电路、保护电路、前置放大器和输出端;其中,包括依次连接的接收线圈、谐振回路、匹配电路、保护电路、前置放大器和输出端;保护电路串联在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与谐振回路的输出端之间,或者串联在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与失谐信号输入端之间。在射频发射期间,使用PIN二极管将前放去耦电路中的电感和一个电容形成并联谐振,谐振点调整至电路的工作频率,此时并联谐振电路呈现高阻状态,相当于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与接收线圈谐振电路之间串联了一个大电阻,从而达到阻隔信号,保护前置放大器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保护电路的磁共振成像接收线圈。
背景技术
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接收线圈的通道数越来越多,通道间的耦合问题一直是困扰线圈设计者的一个难点。前放去耦方法是通过降低前置放大器的输入阻抗来实现通道间的去耦。此后低输入阻抗前置放大器开始广泛应用于磁共振接收链路的设计之中。如何有效匹配和保护低输入阻抗前置放大器成为磁共振接收线圈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现有技术对于非低输入阻抗前置放大器的保护只需要在前置放大器两端并联PIN二极管。在射频脉冲发射阶段通过一个直流信号使PIN二极管导通,进而前置放大器输入端短路,大功率信号无法进入前置放大器。由于本设计选用的前置放大器芯片输入阻抗仅有1.5Ohm,若在前置放大器两端并联PIN二极管,当PIN二极管导通时,前置放大器输入端短路,但是考虑到PIN二极管的直流阻抗大约有1Ohm左右,此时反而使得接收线圈的谐振回路与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之间形成了功率匹配。而此前置放大器在输入端功率匹配的情况下的增益可以达到40dB,处于非稳定工作状态。同时前级信号会最大功率进入前置放大器对其造成损坏。因此,对于低输入阻抗前置放大器来说,绝不能使用现有的方式进行保护。使用LC并联谐振回路形成高阻状态对磁共振接收线圈进行失谐和保护是常用的方法,但谐振回路的使用位置和串并联形式不尽相同。PIN二级管的使用位置和直流通路的设计会对保护电路的效果和接收线圈的性能有很大声影响。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保护电路磁共振成像接收线圈。在射频发射期间,使用PIN二极管将前放去耦电路中的电感和一个电容形成并联谐振,谐振点调整至电路的工作频率,此时并联谐振电路呈现高阻状态,相当于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与接收线圈谐振电路之间串联了一个大电阻,从而达到阻隔信号,保护前置放大器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保护电路的磁共振成像接收线圈,包括依次连接的接收线圈、谐振回路、匹配电路、保护电路、前置放大器和输出端;所述保护电路串联在所述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与所述谐振回路的输出端之间,或者串联在所述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与失谐信号输入端之间。
本发明提出的所述具有保护电路的磁共振成像接收线圈中,所述保护电路为LC并联回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射频发射期间,使用PIN二极管将前放去耦电路中的电感和一个电容形成并联谐振,谐振点调整至电路的工作频率,此时并联谐振电路呈现高阻状态,相当于前置放大器的输入端与接收线圈谐振电路之间串联了一个大电阻,从而达到阻隔信号,保护前置放大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有保护电路的磁共振成像接收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保护电路的电路图。
图3是实施例中磁共振成像接收线圈的电路图。
图4是不包含保护电路的接收线圈的射频信号衰减曲线。
图5是包含保护电路的接收线圈的射频线号衰减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未经华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936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