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塑料垃圾清理回收机器人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611785.5 | 申请日: | 2016-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730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 发明(设计)人: | 刘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沙洋宇杰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B17/04 | 分类号: | B29B17/04;B29B17/00;B29B17/02;B09B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牟炳彦 |
| 地址: | 4482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料 垃圾 清理 回收 机器人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塑料垃圾清理回收机器人,包含有:结构架、‑控制器、电源模组、底部支架、电机驱动轮、双目摄像头、机器臂、电动机;传动轴、塑料粉碎机、塑料通道、电磁阀、‑塑料分拣机、传送通道、塑料碎片存储器、塑料热熔器、塑料热熔通道A、‑塑料热熔通道B、增压泵、空气管道、模具盒、太阳能电池板;本发明不仅能够完成塑料垃圾的回收,同时还能够对塑料进行加工利用,完成了从垃圾采集到产品生产的一站式服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器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塑料垃圾清理回收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消费水平也在逐渐增加,同时我们的环境污染也因此随之加剧,尤其是塑料污染最为严重,很多的废弃所料进入了动物的体内或者直接遗弃在大自然中,回收利用率不到13%,因此提高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已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塑料垃圾回收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塑料垃圾清理回收机器人。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塑料垃圾清理回收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在结构架上安装有电动机,所述电动机通过传动轴将动力传送到塑料粉碎机;塑料分拣机将塑料分类后经过传送带将塑料垃圾通过传送通道传送到所述塑料粉碎机;在所述结构架前面安装有双目摄像头,用于识别塑料垃圾;所述双目摄像头耦接于控制器;所述双目摄像头下方安装有机器臂,耦接于所述控制器用于拾取塑料垃圾;在所述结构架四个支架上安装有电机驱动轮,用于驱动所述机器人自由行动;在结构架下面安装有底部支架,在所述底部支架上安装有塑料碎片存储器、塑料热熔器、增压泵;所述塑料粉碎机将粉碎后的塑料通过塑料通道传送到所述塑料碎片存储器、塑料热熔器内;所述塑料通道前端安装有电磁阀;所述增压泵通过空气管道与所述塑料热熔器相连接;所述热熔器底部安装有塑料热熔通道A、塑料热熔通道B;所述塑料热熔通道B另一端接有模具盒;所述塑料热熔通道B将所述热熔塑料挤出后形成塑料丝;所述控制器下面安装有电源模组,用于为所述机器人工作提供能源;所述结构架后端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用于太阳能发电。
进一步,所述塑料粉碎机内部安装有一级粉碎齿轮和二级粉碎齿轮分别用于塑料垃圾的初步粉碎和二级粉碎。
进一步,所述控制器分别耦接于所述双目摄像头、机器臂、电机驱动轮、电动机、电磁阀、塑料分拣机、塑料热熔器、增压泵。
进一步,所述塑料热熔器通过电热丝将塑料加热融化,所述增压泵通过增加所述塑料热熔器内的压力将融化后的所料通过所述塑料热熔通道A、塑料热熔通道B挤出。
本发明益处:本发明不仅能够完成塑料垃圾的回收,同时还能够对塑料进行加工利用,完成了从垃圾采集到产品生产的一站式服务,同时采用太阳能供电的方式使得机器工作时间延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机器人的结构框图。
图中,1-结构架;2-控制器;3-电源模组;4-底部支架;5-电机驱动轮;6-双目摄像头;7-机器臂;8-电动机;81-传动轴;9-塑料粉碎机;91-一级粉碎齿轮;92-二级粉碎齿轮;93-塑料通道;94-电磁阀;10-塑料分拣机;101-传送带;102-传送通道;11-塑料碎片存储器;12-塑料热熔器;121-塑料热熔通道A;122-塑料热熔通道B;123-电热丝;13-增压泵;131-空气管道;14-模具盒;15- 太阳能电池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耦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连接”,比如,图1中所示的控制器2和电机驱动轮5之间可以通过线缆连接,也可以通过光电耦合或电磁耦合的方式“连接”。
实施例:一种塑料垃圾清理回收机器人,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做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沙洋宇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沙洋宇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117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