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耳鸣治疗系统及治疗仪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283847.4 | 申请日: | 2016-04-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92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 发明(设计)人: | 蔡跃新;郑亿庆;赵非;许学添;高晓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B5/12 | 分类号: | A61B5/12;A61F11/00;A61M21/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吴静芝 |
| 地址: | 51012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耳鸣 治疗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听力治疗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音乐滤波的耳鸣治疗系统及治疗 仪。
背景技术
主观性耳鸣是指在没有外源声音或电刺激情况下的一种声音感觉。耳鸣是一种常 见症状,许多全身和耳部的疾病均可引起耳鸣。它严重影响国民身体健康和引发多种社会 问题,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统计显示,约35%的成人有过耳鸣的经历,大约有3-7%的人曾经 因为耳鸣耳就医,其中0.5-2.5%的人诉耳鸣对其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导致难以集中注意、 正常交流、工作和睡眠,甚至严重至有自杀倾向。同时,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都会出现耳鸣, 随年龄增大耳鸣发生率逐渐增加,最新研究显示耳鸣逐渐呈低龄化趋势,有报道发病率与 成人相似。由于耳鸣病因复杂,机制不清,目前临床上没有统一有效的方法治疗耳鸣。根据 最新的2014年美国耳鸣临床应用指南指出,根据循证医学证据统计,不推荐将抗抑郁药、抗 惊厥药、抗焦虑药、鼓室内给药以及营养神经的银杏提取物或其他膳食补充药物作为治疗 耳鸣的常规方法,同时也不推荐经颅磁刺激用于治疗耳鸣。指南专家组唯一建议患者在进 行听力检测了解耳鸣侧别、持续时间和听力、耳鸣情况后接受耳鸣声治疗。
目前为止,声治疗耳鸣的方法很多,包括声掩蔽治疗、耳鸣再训练治疗,但以上方 法均仅仅为症状处理手段,并不直接通过疾病发病机制治疗耳鸣,获得持久的效果。例如, 掩蔽治疗产生的后抑制效应仅能维持数秒至数十分钟,重复多次治疗仍难以获得持久的抑 制效应,而且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长期掩蔽治疗对耳鸣患者的症状及心理状况改善并无明显 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鸣治疗系统,根据用户自身的耳鸣频率来对要播放 的音乐进行切迹滤波,以达到在日常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治疗耳鸣的效果。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耳鸣治疗系统,包括耳鸣匹配模块、音乐治疗模块和音频播放模块;所述耳鸣 匹配模块调整播放音频信号的频率直到与用户的耳鸣频率一致,并将所述耳鸣频率发送到 音乐治疗模块,所述音乐治序模块滤除音乐音频信号中以所述耳鸣频率为中心频率的一段 频带再通过音频播放模块播放出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耳鸣治疗系统通过纯音测试得到用户自身的听力水 平,再通过耳鸣匹配获得用户自身耳鸣的频率和响度,在播放音乐时,根据用户自身的听力 水平和耳鸣响度,调整音乐的音量,再根据耳鸣的频率,对要播放的音乐进行滤波处理,滤 掉音乐中以耳鸣频率为中心频率的一段频率范围,可以针对用户自身的听力情况和耳鸣情 况,个性化地治序耳鸣,效果明显,而且可以在日常音乐欣赏中进行治疗,简单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音乐治序模块滤除音乐音频信号中以所述耳鸣频率为中心频率的 倍频程或1/3倍频程。
进一步地,所述音乐治序模块滤除音乐音频信号中以所述耳鸣频率为中心频率的 一段频带的上限频率介于耳鸣频率所在1/3倍频程频带的上限频率和耳鸣频率所在倍频程 频带的上限频率之间;所述音乐治序模块滤除音乐音频信号中以所述耳鸣频率为中心频率 的一段频带的下限频率介于耳鸣频率所在倍频程频带的下限频率和耳鸣频率所在1/3倍频 程频带的下限频率之间;
进一步地,包括一纯音测试模块,用于测试用户能听到多个不同频率的纯音音频 信号的最小音量,并将测试结果发送至音乐治疗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耳鸣匹配模块调整播放音频信号的响度直到与用户的耳鸣响度一 致,并将所述耳鸣响度发送到音乐治疗模块。
进一步地,包括一交互模块,用于接收用户的输入以完成对所述耳鸣匹配模块和 所述纯音测试模块的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纯音测试模块通过从0分贝逐渐升高纯音音频信号的音量直到用 户反馈听到声音为止来获得用户在这个纯音信号的最小听力音量。
进一步地,所述纯音测试模块对500Hz,1000Hz,2000Hz和4000Hz对应的用户能听 到的最小音量求和再取平均作为平均听力值,发送到音乐治疗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音乐治疗模块根据所述平均听力值和所述耳鸣响度来调整音乐播 放音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未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838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竖立式X射线胸部成像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一种运动负荷侦测方法及智能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