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口腔护理液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274188.8 | 申请日: | 2016-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483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 发明(设计)人: | 张翠平;胡福良;孙德官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上海沪郊蜂业联合社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K8/98 | 分类号: | A61K8/98;A61K8/9789;A61K8/34;A61K8/55;A61Q11/00;A61P31/04;A61P1/02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赵杭丽 |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口腔 护理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口腔护理液,含有蜂胶提取物、卵磷脂、野菊提取物、甘草提取物、薄荷脑、薄荷香精和防腐剂。本发明通过将蜂胶在室温下用无水乙醇浸泡提取,再用乙醇水溶液超声波提取,旋转蒸发浓缩得到蜂胶提取液,再搅拌加入卵磷脂溶液及其他中药组分制成。本发明克服蜂胶常规口腔护理液通常采用乙醇为溶剂,由此产生易沉淀、刺激性强、产品不稳定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无刺激、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的口腔护理液。本发明不含化学抑菌剂,无毒副作用。采用蜂胶为主要活性成分,充分发挥其对口腔有害菌的抑制作用,同时对有益菌具有保护作用,保持口腔正常菌群平衡。蜂胶护理液中乙醇含量低,无刺激作用,所得产品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口腔护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口腔护理液,尤其涉及一种蜂胶口腔护理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口腔、咽喉是进食和呼吸的通道,又是饮食水进入人体的必经之路,与人的健康生存息息相关。所以,其健康对人体产生重要的影响,细菌及病毒感染,空气污染,用声过度、烟酒及辛辣燥热刺激食物等因素易导致口腔问题、咽喉炎症,如果失治、误治、错治,易演变成牙周炎、慢性咽喉炎等。对慢性咽喉炎的治疗,虽然很多药物,但临床实践证实,不仅疗效不十分满意,且副作用大。
蜂胶的独特黄酮类、萜烯类物质对于多种细菌都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还具有局部麻醉、促进组织再生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蜂胶应用于口腔护理产品中,有助于抑制有害菌群,利于维持正常菌群环境。但是,目前开发的蜂胶口腔护理产品是将蜂胶分散在乙醇中,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制成品稳定性差、黏度高、口感差、易沉淀,再加上乙醇的刺激性很大,极大地限制了蜂胶在维护口腔健康方面的应用。
为了克服现有蜂胶口腔护理液稳定性和口感差等弊端,本发明人在总结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终于完成了本发明,为口腔健康提供一种基础护理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口腔护理液,所述的口腔护理液含有10~25重量份蜂胶提取物、5~10重量份卵磷脂、0.05~3.0重量份野菊提取物、0.01~0.2重量份甘草提取物、0.005~0.05重量份薄荷脑、0.05~1重量份薄荷香精和0.01~0.1重量份防腐剂,以及补充至总量为100重量份的蒸馏水。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口腔护理液的制备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蜂胶提取液的制备
(1)按照以克计蜂胶与以毫升计无水乙醇的比1:4~8,让蜂胶在室温下用无水乙醇浸泡提取2~5天,然后分离得到提取液E1与提取残余物R1;
(2)按照以克计蜂胶与以毫升计乙醇水溶液的比1:2~4,让提取残余物R1用浓度以体积计85%乙醇水溶液浸泡提取1~2天,然后分离得到提取液E2与提取残余物R2;
(3)按照以克计蜂胶与以毫升计乙醇水溶液的比1:1~3,让提取残余物R2用浓度以体积计75%乙醇水溶液超声波提取1~2天,然后分离得到提取液E3与提取残余物R3;
将提取液E1、提取液E2与提取液E3合并,接着在温度60~80℃与以转速80~140转/分旋转的条件下进行旋转蒸发浓缩得到一种蜂胶提取液M,在所述蜂胶提取液M中蜂胶提取物浓度为以质量计20~40%。
2.原料溶液制备
(1)按照浓度为以质量计15~30%将卵磷脂溶于无水乙醇中,制得一种卵磷脂溶液L1;
(2)按照浓度为以质量计8~20%将L1溶于蒸馏水中,得到一种卵磷脂溶液L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上海沪郊蜂业联合社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学;上海沪郊蜂业联合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741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