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普通电容器降升压LED驱动电源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134071.X | 申请日: | 2016-03-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2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 发明(设计)人: | 李香龙;张炜;李琦颖;任载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香龙 |
| 主分类号: | H05B33/08 | 分类号: | H05B33/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193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普通 电容器 升压 led 驱动 电源 | ||
1.一种普通电容器降升压LED驱动电源,其特征在于:由交流电输入端M和N、整流 桥DL、滤波电容器C1、降升压电路(1)、PWM控制电路(2)、电压控制电路(3)、驱动电 路(4)、同步驱动电路(5)、输出端+E、GND和负载LEDz组成;所述的降升压电路(1)由 开关管V1和开关管V2、同步整流开关管V3、续流二极管D1、输出隔离二极管D2、电感L的 初级绕组N1和次级绕组N2、输出电容器C2、启动电阻Rq、电压反馈电阻RL组成;所述的 PWM控制电路(2)由带有功率因数校正功能的单端PWM稳压控制芯片和与之相应的匹配元件 组成,PWM稳压控制芯片设有电压反馈控制端F、启动电压端a、输出端b、直流工作电压端 Vc和GND;所述的电压控制电路(3)由电压的输入端d、输出端e、电压比较端c、直流工 作电压端Vc和GND构成;所述的驱动电路(4)由输入端m、高压驱动输入端f、低压驱动端 n、高压驱动端g、高压悬浮地端h、直流工作电压端Vc和GND构成;所述的同步驱动电路(5) 由输入端q、输出端s和该电路的输入与输出的公共端r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普通电容器降升压LED驱动电源,其特征在于:交流电经整流 桥DL输出直流的正极与滤波电容器C1的一端、启动电阻Rq的一端、电压控制电路(3)内 的电压比较端c和降升压电路(1)内的开关管V1的漏极相连接,整流桥DL输出的直流负极 与滤波电容器C1的另一端、电源内各电路的GND和各元件的GND相连,降升压电路(1)内 的开关管V1的源极与电感L的初级绕组N1的一端和续流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初级绕组 N1的另一端与输出隔离二极管D2的正极、开关管V2的漏极和同步整流开关管V3的源极、 同步驱动电(5)路内的公共端r和电感L次级绕组N2的一端相连,电感L次级绕组N2的另 一端与同步驱动电路(5)内的输入端q相连,降升压电路(1)内的输出电容器C2的一端与 输出端+E和负载LEDz的一端、输出隔离二极管D2的负极和同步整流开关管V3的漏极相连 接;PWM控制电路(2)内的输出端b与电压控制电路(3)内的输入端d和驱动电路(4)内 的高压驱动输入端f相连接;电压控制电路(3)内的输出端e与驱动电路(4)内的输入端 m相连接,PWM控制电路(2)内的反馈控制端F与降升压电路(1)内的电压反馈电阻RL的 一端相连接,电压反馈电阻RL的另一端与输出端+E和电压控制电路(3)内的直流工作电压 端Vc相接;驱动电路(4)内的高压驱动端g与降升压电路(1)内的开关管V1的栅极相连, 驱动电路(4)内的高压悬浮地端h与降升压电路(1)内的开关管V1的源极相连,驱动电路 (4)内的低压驱动端n与降升压电路(1)内的开关管V2的栅极相接;同步驱动电路(5) 内的输出端s与降升压电路(1)内的同步整流开关管V3的栅极相连,同步驱动电路(5)内 的输入端q与降升压电路(1)内的电感L的次级绕组N2的一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普通电容器降升压LED驱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压 控制电路(3)内部由可调电阻w、电阻R1、R2、R3、R4、R5和R6、三极管BG1、电压比较 器U1和发光管LED构成;其连接方式为电压比较端c与可调电阻w的一端和中间端相连、可 调电阻w的另一端与电阻R1的一端和电压比较器U1的输入+端相连,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 阻R2的一端、三极管BG1的发射极、发光管LED的负极和GND相连,直流工作电压端Vc与 电阻R4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和电压比较器U1的供电端相连,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压比 较器U1的输入-端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电阻R4的另一端与电压比较器U1的输出端和三极 管BG1的基极相连,输出端e与三极管BG1的集电极、电阻R5的一端和电阻R6的一端相连, 电阻R5的另一端与输入端d相连接,发光管LED的正极与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普通电容器降升压LED驱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同步 驱动电路(5)由电阻R7和R8、三极管BG2和BG3、电容器C3、整流二极管D3、稳压二极管 DW1和光电接收管DG组成;其连接方式是:整流二极管D3的正极与输入端q相连,整流二 极管D3的负极与电阻R7的一端相连,电阻R7的另一端与稳压二极管DW1的负极、电容器 C3的一端、电阻R8的一端和三极管BG2的集电极相连接,公共端r与电容器C3的另一端、 稳压二极管DW1的正极、光电接收管DG的发射极和三极管BG3的集电极相连,输出端s与三 极管BG2的发射极和三极管BG3的发射极相连,光电接收管DG的集电极与电阻R8的另一端、 三极管BG2和BG3的基极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香龙,未经李香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3407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