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七根转化皂苷在制备抗真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药物方面的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116344.8 | 申请日: | 2016-03-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485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 发明(设计)人: | 任贵兴;薛鹏;杨修仕;么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61K36/258 | 分类号: | A61K36/258;A61K31/704;A61K9/06;A61K9/12;A61K8/97;A61K8/60;A61Q19/00;A61Q17/00;A61P31/10;A61P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彭丽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7 | 代理人: | 彭丽芳 |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七 转化 皂苷 制备 真菌 絮状 表皮 红色 毛癣菌 须毛癣菌 药物 方面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七根转化皂苷在制备治疗抗真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药物方面的应用,包括三七根转化皂苷和常规药物辅料。三七转化皂苷的主要制备步骤包括:高温处理、旋蒸、大孔树脂纯化富集和洗脱;所述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三七转化皂苷0.5‑50,及常规药用辅料或护理辅料50‑99.5;具有良好的抑菌、杀菌的作用。本发明医药及皮肤护理产品从根本上杀灭致病真菌,对由皮肤真菌引起的手癣、脚癣、口腔溃疡及黑指甲等问题具有显著疗效,是一种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纯中药组合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皮肤用药物制剂,尤其涉及一种三七根转化皂苷在制备治疗抗真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药物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皮肤癣菌是一组致病真菌,这些真菌侵入人体的皮肤、头发及指甲等角质组织引发体癣、脚气或者黑指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统计,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受到皮肤癣菌的影响,而在我国南方一项调查中发现,人群中的足癣发病率高达60%以上,其中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这三种真菌是导致人体脚气、灰指甲、体癣、股癣的主要原因。病原菌主要是通过接触病人等感染,少数为接触土壤感染,公用卫生用品间接接触感染主要是带菌的拖鞋和毛巾,被褥等。
皮肤癣菌通过分泌各种酶类,使自身适应在宿主组织内的生活。例如能产生弹力蛋白酶,能溶解酶蛋白,如角蛋白、弹力蛋白和胶原蛋白,从而癣菌可以侵入人体表皮。皮肤癣菌也产生其他酶,如能够裂解角蛋白双硫键并产生S-硫半肤酸和硫基丙胺酸的酶,角蛋白因为这种酶的碘化分解而变质,从而被非蛋白酶消化。
对于癣菌的治疗,大多数采用外用药即可。根据不同皮肤损害采用不同性质、不同剂型的药物。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应保证用药的次数每天的次数和整个疗程的次数以及用药的连续性,如卡氏涂剂、冰醋酸、克霉哇、复方酮康哇霜和脚气灵软膏等。尽量避免使用刺激作用和剥脱作用强的配剂、软膏,如复方土模皮配、全量的复方苯甲酸软膏等,以免触发癣菌疹或造成真菌感染等并发症,范围较广泛者,可短期口服抗真菌药物配合治疗。西药抗真菌药品,如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球红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疗效亦不够理想。各种外用的抗真菌制剂对皮肤癣病亦很难根治。而目前抗真菌西药尤其是唑类药物耐药菌株的出现日益增多。
利用天然植物抑制皮肤真菌病的研究发展比较迅速,其中在临床范围常用的重要的天然药物有苦参、花椒、绿茶、茵陈、乌梅、黄柏、苍术等,以及像丁香酚一类的的单体抗菌剂。
三七,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等症。熟三七则有补气补血、强身健体之功,在临床和民间多药食两用,主要用于血虚证,产后虚弱,气血不足等;也可用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症见面色苍白、头昏眼花、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近期实验发现三七具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
传统的三七皂苷转化产物的制备方法通常使用高温酸处理或者碱性处理、微生物降解处理和酶处理、以及化学层析这三种方法。但高温酸处理或者碱性处理需要应用酸碱,本身就存在安全性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微生物降解处理和酶处理虽然条件温和,但产品产出不稳定;化学层析常用的多使用有机溶剂,对人体和环境危害较大多数以被淘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三七根转化皂苷在制备治疗抗真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药物方面的应用,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主要有效成分三七转化皂苷,具有良好的抑菌、杀菌、除臭、防龋作用。
本发明基于以下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63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